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高凱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秋天,金黃又璀璨的季節,神州大地充斥著收獲的喜悅,豐收的種質是當年辛勞的碩果,也是來年播種的希望。

正所謂“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對作物來說如此,對病原菌來說亦是如此。豐碩的果實采摘過后,余下的都是枯枝敗葉,這讓大量的活體寄生病原物失去了營養供給,無法生存。

聰明的微生物也要保證自己能夠傳宗接代,繁衍生息。為此,作物秋收的季節往往也是病原物大量繁殖肆虐的季節。

病蟲害:作物生長與收獲的巨大威脅

作物生育的一生從種子萌發破土而出,到長出綠葉并結出累累果實,這過程中無不面臨著病原微生物的威脅。

作物根部、葉部、果實會遭受不同病原物的侵染而導致植物不同程度的損傷。不僅如此,當雨水豐盈、溫濕度適宜時,病原物往往更加猖狂。因此,陰雨連綿的秋天一直是農民伯伯們高興但又擔憂的季節。

植物各器官均可能遭受病原物入侵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2023年7月份,“杜蘇芮”臺風的爆發就沖擊了我國安徽、河南等黃淮海地區的主要糧食產區,造成了玉米、大豆等主糧作物受到大量破壞,植物葉片和果實均受到創傷。

為防止災后病蟲害的大肆爆發,國家農業農村部專門出臺了災后相關預防政策,以防作物減產,減少經濟損失。

可以見得,病蟲害的發生對作物生產與收獲有著巨大的潛在隱患。

植物都會生哪些???

那么秋收時節,植物到底承受著哪些來自病原物的威脅呢?

以水稻為例,作為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最為主要的主糧作物,水稻在我國的種植面積達4.5億畝,年產量達2億噸以上,我國65%以上的人口都以大米為主食。

水稻的全生育期大約為4-5個月。在這期間,水稻經歷了從種子—小秧苗—分蘗—拔節—孕穗—抽穗—揚花乃至最終完熟結實的一系列環節。

這期間有大量的細菌、真菌、病毒病害的發生,例如水稻白葉枯病、水稻條紋葉枯病、水稻紋枯病等等。

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病田塊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而最為嚴重,也被稱為水稻癌癥的水稻稻瘟病更是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發病,并且一旦在結實期間大規模爆發穗莖瘟和谷粒瘟,就會讓整片農田顆粒無收。

水稻稻瘟病發病葉片:葉瘟\谷粒瘟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稻瘟病是一種典型的植物真菌病害,其最早發生可追溯至我國明代宋應星于《天工開物》中的一段記載:“凡苗吐穡(即抽穗)之后,暮夜鬼火游燒,……凡禾穡葉遇之,立刻焦炎?!?/strong>

古人不明稻瘟病是何物,將感病植物形象比作被“鬼火”灼燒,而今我們知道,這其實是稻瘟菌的孢子在其中作祟。

稻瘟菌侵染植物依靠的就是其產生的一個個小分生孢子(下圖中(b)小圖所示),它們借助著自然界的微風降落,亦或依附于田間穿梭的農民伯伯們身上,從而飄落在健康的植物葉片上。

水稻稻瘟病病原物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這些病原微生物通過環境造成的傷口或者直接透過表皮侵入葉片,產生附著胞,形成侵染絲,最終進入到植物的內部組織完成侵染,通常4-5天即可展現癥狀。

若在水稻日益拔長,開花接穗之時,稻瘟菌侵染到穗部籽粒,會對水稻產量造成毀滅性打擊。

給植物看病,我們該怎么做?

針對發病如此迅速且危害嚴重的植物病害,到底怎樣防治才能最為有效?

其實,防治植物病害就如同醫生給人類看病一般,首先醫生會建議患者通過體育鍛煉增強自己的免疫力。對植物來說,可以通過外源施加肥料增加植物營養吸收,從而提高自身免疫,增強對病原物的抗性。

一旦植物已經感染了病菌,便需要對其進行鑒定,判斷是細菌、真菌還是病毒攻擊導致植物“生病”,利用相應的藥物對癥下藥。

通常情況下,如果是細菌性病害,我們可以對植物做一個橫切,將切面至于水中,如果此時水里滲透出大量的菌膿物質,便可以判斷其遭受了細菌的攻擊。

而真菌性病害往往會如稻瘟菌一般產生大量的孢子,可以通過肉眼很明顯地判斷出真菌的存在。

病毒性病害是最難確認的一種,因為它引起的植物發病癥狀會和一些非侵染性的病害(植物缺素、高溫脅迫等)相似,對其鑒定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在實驗室條件下確認。

由于植物病毒通常是活體寄生,有80%以上都由媒介昆蟲進行傳播,它們聰明地利用了昆蟲介體的取食過程,隨著昆蟲唾液一同進入健康植物體內從而完成侵染。

病毒感染植物后往往會改變其體外釋放的化合物種類,降低其體內抗蟲物質的產生,從而幫助昆蟲取食,可謂是**“雙商俱佳”**的表現。

因此,如若一些疑似發病的植物上存在著很多能夠傳播病毒的昆蟲,也能夠幫助輔助判斷病毒病的存在。

昆蟲傳播植物病害

(圖片來源:作者)

第三,對癥下藥。對細菌性和真菌性的病害,往往需要佐以合適的農藥以適當的劑量進行噴施,就能有效減緩病害毀滅性爆發,避免大幅減產。而對于病毒病害,目前沒有有效的特效藥進行清除,只能通過控制病毒的媒介昆蟲傳播來防治病毒病害的大規模爆發。

當然,農藥的使用往往給人們帶來了大量擔憂,過度地依賴和使用農藥對環境及人類自身健康有著較大的威脅。

因此,科學家們也在不斷探索和創新防治病害的新型綠色方法。

中國科學院院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于2023年6月30日發表了有關病害防治的成果,他們發現利用近紅外光(NIR)照射植物之后就能夠增強植物對于病毒病的抗性,提高植物的免疫反應,創造性地提出利用光療法來進行病毒病害的綠色防控,為植物病毒防控的物理學工具箱增添綠色法寶。

結語

植物與微生物的“愛恨糾葛”從古一直延續至今,二者都為了彼此的生存而做著源源不斷的努力和進化。

作為人類,我們往往希望植物能在斗爭中占據“上風”,但別忘了,小小的微生物也具有著極高的“智商”,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我們在享受豐收喜悅的同時,也不能掉以輕心,謹防病害在秋收中蔓延。

參考文獻:

【1】Agrios, G.N., 2005. Plant pathology (Fifth Edition). Academic Press, 3-75. doi:doi.org/10.1016/B978-0-08-047378-9.50007-5. (2005).

【2】Xu, Y., Fu, S., Tao, X., Zhou, X., 2021. Rice stripe virus: Exploring Molecular Weapons in the Arsenal of a Negative-Sense RNA Virus. Annu Rev Phytopathol. doi:10.1146/annurev-phyto-020620-113020 (2021).

【3】Boddy, L., 2016. Pathogens of Autotrophs, The Fungi, pp. 245-292.

【4】Skamnioti, P., Gurr, S.J., 2009. Against the grain: safeguarding rice from rice blast disease.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7, 141-150. doi:10.1016/j.tibtech.2008.12.002 (2009).

【5】Ye, J., Zhang, L., Zhang, X., Wu, X., Fang, R., 2021. Plant defense networks against insect-borne pathogens. Trends Plant Sci 26, 272-287. doi:10.1016/j.tplants.2020.10.009 (2021).

【6】Zhang, X., Wang, D., Zhao, P., Sun, Y., Fang, R.X., Ye, J., 2023. Near infrared light and PIF4 promote plant antiviral defense by enhancing RNA interference. Plant Commun, 100644. doi:10.1016/j.xplc.2023.100644 (2023).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