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琳 楊彤 天津中醫藥大學
審核:于春泉 天津中醫藥大學 教授
自古以來,人們致力于從傳統文化中勤求眾方,找尋保全形體的養生方法,以形成正確的養生觀念,從而使人體機能健旺、抵御外邪侵襲,真正達到養生抗衰之目的。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居民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尋求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養生方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越來越成為人們的關注熱點。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順時養生”是重要的養生法則,順應四季,才能使機體的生理活動適應寒熱溫涼的季節變換,從而與外界環境保持平衡。恰逢秋分節氣,這一天太陽直射點移動到赤道以南23.5度,白晝與黑夜等長,標志著秋天的正式來臨,人們的身體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養護,本文將探討傳統養生之道的核心理念,思考如何在秋分節氣將傳統智慧融入現代生活,實現身心健康。
一、傳統養生的核心理念
1.法則天地,起居有常
傳統中醫理論倡導“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體觀,指人的活動要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并與其周期性規律對應,做到起居有常,適應季節交替、天氣變化、晝夜更迭和地域差異,才能使人體內外和諧,維持健康的狀態。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膳食合理,養元健脾
精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物質,一部分來源于父母給予的先天之精,另一部分來源于后天食物攝入時獲得的營養物質。保持脾胃運化功能的穩健和維持精氣的充盈狀態,往往能減少疾病的發生,保持人體旺盛的生命力。
3.運動導引,勞逸結合
生命在于動,也在于靜,傳統養生觀念主張動靜結合,軀體與精神保持高度統一,合理的養生運動,是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可通過吐納精氣,打通血脈,固束筋骨,集中心志,以達到體育鍛煉,防治疾病的目的。
4.因人而宜,個性發展
尋求良好養生方式的前提是對自我有清楚的認知,能夠辨清自己的體質類型,制訂屬于自己的養生計劃,走出獨一無二的個性、安全的養生之路。
5.怡情養性,調暢情志
精神情志異常變化對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傳統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活動與五臟功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需要學會調攝情志,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二、秋分養生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
1.飲食養生
秋分時天氣干燥,燥易傷肺,肺主皮毛,人們容易出現皮膚干裂、口咽干燥、大便干結、干咳少痰等癥狀。在飲食上除了要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外,還應多食具有潤肺生津、滋陰潤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梨、藕、百合、荸薺、銀耳、蜂蜜等。可飲用貝母梨罐(鴨梨1個,大貝母10g,紅小豆15g,高溫蒸40分鐘即可)、荸薺貝母梨水(荸薺8~10個,大貝母15g,梨1個熬水煮沸飲用)以滋陰潤肺,祛痰止咳;或食用山藥百合大棗粥(山藥90g、百合40g、大棗15枚、薏苡仁30g、大米適量,洗凈煮粥)以補脾和胃。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運動養生
秋分時節氣溫較低,人體免疫力下降,需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但要注意以下幾點:晨起天亮時外出鍛煉,避免晚飯后外出以防秋邪;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形式不宜劇烈。需結合“守靜”的原則,在陽光充足時,選擇如意守功、內養功、太極拳、五禽戲、靜坐冥想等“靜功”進行鍛煉,以吸收天地之陽,振奮精神,強體健魄,神自安來。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情志養生
秋分時節人們易因秋季肅殺的景象而產生傷感的情緒,可稱之為“悲秋”。“悲秋”導致的情志變化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此時應注意內藏陰精,以潤養五臟,抗病延年;顧護陽氣,以避寒涼之氣傷害人體;保持情緒樂觀,情志安寧平靜,通過情緒的調節、舒暢,以減少秋季肅殺之氣對身心的影響。可多嘗試放松的活動如冥想、瑜伽、閱讀等來舒緩緊張的情緒,也可與親朋好友相聚、交流來放松身心。
圖5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科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延續古人的智慧,通過結合自身特點,順應自然,合理調整起居與飲食,怡情暢志,選擇最合適的養生方法,有助于我們保持身體健康,在秋分節氣中,擁抱秋天的清爽與收獲,全面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