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婷婷

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太空探索范圍越來越廣,深空探測能力持續增強;載人航天邁入新階段,天宮空間站建設進入決戰決勝之年;運載火箭升級換代,進入空間能力顯著增強。與此同時,我國的空間科學研究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圍繞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系等科學主題,發射了多顆空間科學衛星。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上海市科協和上海市教委聯合主辦的大師課堂——院士專家進校園專題講座于9月15日下午,邀請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季走進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開展了題為《空間科學與航天技術的新發展》的科普講座。

吳季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常務理事,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曾任“地球空間雙星探測技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中俄聯合火星探測計劃“螢火一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負責人,大家熟知的“悟空”“墨子號”“慧眼”和實踐十號均出自該科學衛星系列。

回顧人類進入太空的歷史

講座中,吳季院士以齊奧爾科夫斯基火箭公式切入,講述了1926年科學家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發明首枚液體燃料火箭,"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如何成為世界知名火箭噴氣推進專家;1961年宇航員加加林成為首次進入太空之人;1972年人類最后一次登月。之后,國際上持續開展近地軌道空間探索,宇航員在空間站開展科學研究;1998年國際空間站建立。而中國1992年起步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天宮空間站的建設也在穩步推進。此外,2024年底,我國將發射巡天望遠鏡。這一個個小故事生動地展現了空間科學的發展史,也激勵學生們向那些富有求知精神的科學家們學習。

宇宙未知空間亟待探索

吳季說,人類進入太空已經60多年了,通過空間飛行器平臺,人類對宇宙、太陽系以及我們的地球都有了全新的認識,然而,仍有很多重大的科學問題沒有得到答案,等待我們去探索。“宇宙還在加速膨脹的過程中,會產生暗能量;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轉,銀河系中間有一團看不見的暗物質,拉著星系不被甩出去。系外行星中有沒有宜居的星球,這些也是人類需要探索的未知空間。”

太陽活動對人類的影響有哪些?吳季表示,光球表面出現一些暗區域,當黑子出現時,太陽表面溫度會從6000℃降低到4000℃左右,2000年后,人類通過衛星發現日冕物質拋射會對地球產生危險。大磁爆也對人類產生威脅。

為什么我們要去太空旅游?

60多年來航天科技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進入太空的門檻,以及研制衛星的成本正在降低,大學、民企開始進入航天領域,在政府航天投入以外,隨著載人商業航天的發展,普通人實現太空旅游不再是夢,技術創新也推動了進入太空成本的降低,25萬美元/次的太空旅游項目正在發展,近期將變成現實。月球軌道旅游項目也正在設計,已有第一個用戶。

吳季認為,太空旅游可以將成千上萬的人帶入太空,直接感受太空給人類帶來的啟示。在那個制高點上,人的思想觀念變化會對人類的發展帶來更大影響,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的形成。“到了太空,人的情感會被強烈地縮放——親情、友情、家國情,會被無限放大;名利、得失、恩怨,會被無限縮小。”

聽完吳季院士的精彩講座,學生們表示,對航空航天以及宇宙探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產生了許多好奇與想象,他們紛紛舉手提問,吳季都一一細心解答,并鼓勵學生們在扎實基礎的同時,還要保持好奇,積極思考,培養自己的科學志趣,努力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將來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大師課堂”——院士專家進校園活動邀請院士專家以專題講座或報告會形式巡講各區中學,通過院士專家與學生面對面互動,實現校外科學教育與學校的“雙向奔赴”,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同時宣傳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青年學生對科學懷有一顆好奇的赤子之心,激發他們為祖國科學事業發展而獻身的動力。

來源: 上海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