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苡婷

9月17日的新江灣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熱鬧非凡,人頭攢動。北斗星給路指向,北斗系統巡天導航,抬頭看北斗,初心依舊……在《心空里的北斗》悠揚的歌聲中,2023年楊浦區“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拉開帷幕。

圖片來自上海楊浦

“科普,要讓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鋪人皮于榻上,執彩筆而繪之……300多年前,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中《畫皮》一卷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鬼怪短篇小說。但今天小說中的情節卻已經在現實中展現。上海長海醫院燒傷科王陽在活動現場用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目前被廣泛使用的雙層人工膠原支架,這種薄如蟬翼的支架可以引導新生肉芽和纖維細胞有序生長,使得患者燒傷的皮膚恢復常態,有效避免疤痕出現。該節目獲得了2023年上海市科普講解大賽二等獎。王陽說,我們做科普工作就是要把科學技術或者科學原理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比喻出來,讓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搓動“噴水魚洗”這種西晉時代的古器具的盆耳為什么會產生水波的共振?美國塔科馬大橋為什么會因為“共振”而倒塌,上海中心的阻尼器如何利用共振的原理確保超高層建筑的安全無虞?微波爐如何利用共振原理加熱食物?壓電陶瓷材料如何利用共振原理改變信號?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排演的科學實驗節目《振動改變生活》獲得2023年上海市科學實驗展演匯演三等獎,他們將這臺節目又帶到了2023年楊浦區“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的現場。

通俗易懂的講解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后將繼續推動高校高端科普資源邁出“實驗室”,走出“象牙塔”,讓更多群眾所接受和喜愛。

“科普是為了推動公民素質的提升!”

一盆水倒下來,為什么水位越高,重力加速度越高?同樣的劈柴,為什么不同的角度,劈柴的效果會不一樣?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行為,背后蘊含著樸素的科學原理。不刷題吳姥姥吳於人今年帶來的科普視頻《記不住沖量定理!那就沖個涼吧》又一次榮獲上海市優秀科普作品獎。

“20多年前,我嘗試研究并實踐物理學教育和科技創新教育的結合,并發現還是從娃娃抓起很有必要。16年前,同濟物理探索實驗室對中小學生開放,成立了物理實踐工作站。我和同事們開展了物理研究性學習班和各種有意義的科技活動。退休后,我和當時的工作站副站長,學生志愿者團隊的負責人關大勇博士繼續研究并實踐,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談起自己的科普初衷,吳於人非常感慨,“我們希望能用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科學,用適合孩子特性的科學教育方法引導創新。”

怎么看待食物的相克問題?不談劑量談毒性是不是科學?楊浦區衛生健康促進中心陳佳杰帶來的《健康脫口秀》引來臺下觀眾的嘖嘖稱贊。該節目同時獲得了上海國際科技藝術展演二等獎。陳佳杰告訴記者,脫口秀因為極具幽默感,讓大家可以在感到休閑和放松的同時,學到許多知識和道理,是科普工作一個新的表現方式。未來自己將不斷鉆研創新,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多福音。

“科學與藝術結合,希望能更好地傳播科學!”

上海體育大學藝術學院的劉志賢老師今年又一次站在楊浦區“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上,演唱《心空里的北斗》這首科普歌曲。這位男高音歌唱家告訴記者,每次演唱心情都是格外激動,自己從小就非常喜歡科學,雖然后來走上藝術道路,但是心中始終有科學情懷,非常榮幸能用歌聲傳遞科學精神。

墨線勾勒出山水脈絡,筆觸勾勒花鳥神韻,太極拳的柔美,武術的剛毅,向臺下觀眾展現了陰陽相依相生的中國古代科學觀。武術表演《天地人合》帶給觀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之美。中國武術博物館周廣瑞老師表示,我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展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更好傳播科學。

來源: 上海·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