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性腹膜硬化(EPS)是發生于長期腹膜透析患者的一種較為少見的嚴重并發癥,一旦發生預后差、病死率高。由于其較少見,加之尚缺乏詳細的影像學表現的總結與分析,所以臨床上容易漏診或誤診。
EPS的發生主要與長期腹膜透析有關,長期腹膜透析患者自身代謝的毒素、葡萄糖降解產物以及腹膜透析液、炎癥等因素會導致腹膜發生炎癥反應,進而出現損傷,纖溶酶原降低造成纖維蛋白蓄積,炎癥因子及生長因子產生增多導致上皮細胞-間充質細胞分化,激活肌成纖維細胞,造成細胞外基質沉積,導致腹膜呈單純硬化改變,多表現為腹膜間皮失去完整性、間質纖維化、血管病變及增生等(1次打擊),臨床表現一般不顯著。
此時,如果在上述腹膜慢性損傷的基礎上合并2次打擊,包括突然終止腹膜透析、進行器官移植、反復發生腹膜炎、使用促纖維化藥物等可造成腹膜進一步纖維化、粘連,最終造成腸包裹,導致EPS的發生[1]。
EPS的特征性表現是反復的小腸梗阻和腹膜硬化。英國EPS臨床實踐指南提出了兩個主要的標準[2]
(1)出現阻塞性腸梗阻的癥狀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系統性炎癥反應。
(2)影像學表現為腹膜增厚、硬化、鈣化,小腸聚集成團。此外,還可以出現反復的血性腹腔積液,但這不是EPS的特征性表現。
根據不同時期的臨床和病理特點,EPS可以分為如下4期:
目前,尚無可用于EPS診斷的特異性標志物,影像學是EPS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通過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才能確診EPS,可以直接肉眼觀察到腹膜出現EPS特征性的改變,但臨床上并不常用。臨床上多使用CT掃描檢查,其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掃描,全面且直觀地顯示腹膜、腸壁及腸周的相關改變。EPS的常見征象包括:腹膜增厚、腹膜強化、腹膜鈣化、腸壁增厚、腸壁鈣化等,并且可顯示多種并發癥,如腸粘連、腸梗阻、腹腔積液等[3]。
EPS的治療較為復雜,需結合患者一般情況和治療條件選擇合適的療法。一般包括停止腹膜透析、進行營養支持、使用藥物治療,開展外科手術等。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第一,一旦診斷EPS,應停止腹膜透析,轉為血液透析治療。
第二,EPS患者極易出現營養不良,因此,營養支持非常重要。
第三,藥物治療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有抑制炎癥反應、減少滲出及纖維素形成的作用。
第四,采用腸粘連松解術也可以有效緩解EPS[4]。
具體治療流程如下:
**1、**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2、**腸內或全腸外營養支持;
**3、**全腸外營養支持3~6月,腸梗阻癥狀仍無改善,可考慮手術治療;
**4、**腹腔內灌洗療效不明確,對免疫力低下患者可增加其感染風險,慎用;
**5、**試用他莫昔芬20~40 mg/d(尚無隨機對照試驗依據);
**6、**若患者生存期較短(如合并惡性腫瘤等),可行維持性腹膜透析;
**7、**中止PD可能會促發EPS,結合年齡和并存疾病綜合考慮治療方式;
**8、**對于已形成的硬化,激素治療無效,盡快轉為血液透析。
小結
EPS是在長期腹膜透析治療中潛在而少見的嚴重并發癥,我們要給予高度的重視,要做到及早發現、及時診斷、及時干預治療。
參考文獻:
[1]陳伊文,俞雨生.EPS癥[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1,20(05):481-486.
[2]Garosi G,Mancianti N,Corciulo R,et al.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J Nephrol.2013 Nov-Dec;26 Suppl 21:177-87.
[3]張繁,關鍵,林芝等.腹膜透析后EPS的CT診斷及鑒別[J].放射學實踐,2018,33(05):468-472.
[4]王伊娜,趙慧萍.EPS的研究進展[J].中國血液凈化,2017,16(07):433-436.
來源: 醫路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