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使命,加強科學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已經迫在眉睫。今年教師節期間,中國教育報特別遴選出“中國教師報十大科學教師”予以報道。
科技改變生活,從沒有一個時代,讓我們如此切身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辦好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服務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強科學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科學教師培養質量已經迫在眉睫,時不我待。
去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通知》,從源頭上強調了科學教師培養的重要性。今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這個暑期,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中國科學院舉辦了6期“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科教協同提升科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一批批中小學骨干教師走進科研院所,一節節腦洞大開的科學課在孩子心中播撒科學的種子,一次次生動有趣的科普場館活動讓師生享受科學盛宴……我們看到,科學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邊緣課,已經成為助力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基礎性課程”;科學教師的專業價值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科學教育是常做常新的。面對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使命,有一些先鋒者已經行動起來。為此,我們特別遴選了十位“科學教師”,他們中有不遺余力推廣科普的院士科學家,有把科學課實驗推向央視的鄉村科學教師,有探索場館資源的中國科技館“編外教師”,盡管身份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努力推動科學教育發展、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以此推動更多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匯聚起教育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
一起來認識他們——
周忠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用心講好“化石”故事
作為長期從事中生代鳥類與熱河生物群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發現并命名了若干中生代鳥類化石,是最早從事遼寧早期鳥類化石研究的學者之一。
在科研領域向來低調的周忠和,在科普領域卻十分“高調”。
詳細報道請見《中國教師報》第949期“教師節特刊”第6版,本公眾號近期也將推送,歡迎關注!
高云峰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培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長期從事航天航空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曾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全國義務教育“科學”和“通用技術”課程標準制定及教材審查,參與我國兩次太空授課的策劃工作
為科學教育做“加法”
作為“卡魅實驗室”創始人,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高云峰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一個更便利的科學實踐平臺。雖然是一名大學教授,但高云峰熱衷于走進中小學,給學生帶來一節節生動有趣的科學課,并開設數百場科普講座,讓科學的種子悄然在孩子心間生根發芽。
詳細報道請見《中國教師報》第949期“教師節特刊”第7版,本公眾號近期也將推送,歡迎關注!
鄭永和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學專委會主任委員,教育部科技委科學教育戰略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修訂綜合組、義務教育科學課標修訂組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政策局原局長
一畔科學,一畔教育
科學教育如今“火”了起來,在這樣的機遇之下,身為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學專委會主任委員的鄭永和忙得腳不沾地。他甘愿做那個“拉著風箱”的人,讓這希望之火越燒越旺。他說,生命如一條河流,一畔是科學,一畔是教育。
詳細報道請見《中國教師報》第949期“教師節特刊”第8版,本公眾號近期也將推送,歡迎關注!
羅星凱
廣西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常務副理事長、桂林興華科學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
科學教育的“闖關者”
克服一個困難就像征服了一座山峰,或能看到更亮麗的風景。正是這種未知、不確定的美好在召喚和激勵著羅星凱,讓他堅守教育情懷,在科學教育領域不停“闖關”。
詳細報道請見《中國教師報》第949期“教師節特刊”第9版,本公眾號近期也將推送,歡迎關注!
鄧從新
湖北省監利市黃歇口鎮中心小學退休教師,正高級教師,湖北省科學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十佳優秀科技輔導員,全國高級科技輔導員
在鄉野間逐夢科學課
在41年的教學工作中,鄧從新33年時間做農村小學科學教師,用“15年16個項目獲得17個全國獎項”的成績,踐行著他的信念:農村落后,但不能讓農村的孩子落伍。同時也向世人說明,在小學科學教育領域,農村天地大有可為。
詳細報道請見《中國教師報》第949期“教師節特刊”第10版,本公眾號近期也將推送,歡迎關注!
李銳
北京市八一學校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研制中國首顆中學生科普衛星
科學課不是幾個人的事
2016年12月28日,中國首顆中學生科普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這顆衛星是由北京市八一學校教師李銳帶領學生參與研制的,多年負責學??茖W教育工作,她說:“很多時候并不是學校的要求,而是學生成長的反饋告訴我應該這樣做。”
詳細報道請見《中國教師報》第949期“教師節特刊”第11版,本公眾號近期也將推送,歡迎關注!
喻伯軍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特級教師。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組核心成員,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學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副理事長,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副主編
甘為科學教師做嫁衣
“做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這是喻伯軍身上散發出的正能量。30多年來,喻伯軍始終耕耘在小學科學教育一線,他不僅研究上好科學課的方法,還搭建小學科學教學網等平臺,率先打開網絡教研端口,引領小學科學教師團隊不斷成長。
詳細報道請見《中國教師報》第949期“教師節特刊”第12版,本公眾號近期也將推送,歡迎關注!
韓恭恩
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學科創中心主任、信息技術高級教師,西安市教學能手,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得者,曾獲西安市“五四青年”稱號。出版機器人編程專著2部。指導學生團隊榮獲國際科技類比賽冠軍9次、金獎30余次,國家級一等獎50余次
贏得金牌,超越金牌
近20年來,科學教師韓恭恩帶領西安高新一中科創中心師生在各類科技賽事中榮獲國際金獎37項、銀獎11項,榮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獎項100余項。成績之外,韓恭恩更一直朝著自己的育人目標努力——培養真正熱愛學習、熱愛科研、有遠大理想的人。
詳細報道請見《中國教師報》第949期“教師節特刊”第13版,本公眾號近期也將推送,歡迎關注!
許景涵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第三實驗小學科學、數學專任教師。曾榮獲2022年汕頭市澄海區“愛種子”互聯網教改實驗先進個人。在學校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和創意科學課程,指導學生多次在省市區比賽中榮獲獎項
點亮一盞“智能臺燈”
面對人工智能課“有教材、無教法,有教具、無教師”的窘境,從教不足1年的許景涵勇挑重擔,硬是把“比磚頭還厚,比磚頭還難啃”的課程吃透,從一個人工智能教學的門外漢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言及從教3年的心路歷程,他說,雖然很累,但感覺累說明自己正在走上坡路。
詳細報道請見《中國教師報》第949期“教師節特刊”第14版,本公眾號近期也將推送,歡迎關注!
齊欣
中國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業務方向為科技館體系研究、科技館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科技館科學教育研究等領域
來源: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