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發(fā)現(xiàn)

打開搜索軟件輸入“社恐”進行檢索

竟有上億條相關結果

這龐大的數量

是不是有“人均社恐”那味了~

根據《中國青年報》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社恐”。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局面?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為什么“社恐”越來越多?

造成“社交恐懼癥”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克服“社恐”?

“社恐”越來越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恐是當代年輕人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

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后和街坊鄰居家的小朋友們做游戲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經常是附近的小朋友聚在一起,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老鷹捉小雞......

在這種集體游戲的過程中,社交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孩子們從小就習慣了與人親近。而現(xiàn)代學生們學業(yè)壓力大,放學后忙著趕場各種課外班、寫作業(yè),沒時間在一起“追跑打鬧”,加之人們都搬進了樓房,若干年后可能隔壁住的誰都不知道。

智能產品的興起,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社恐現(xiàn)象。網絡社交替代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交,人們習慣于在屏幕后輸出觀點,見字如面;但通過文字表達有充分的反應空間,當面交流卻需要彼此的即時反應,還要注意社交禮儀,這也加劇了人們對面對面交流的不適。

還有各種生活服務APP,以往的生活中還有些“不得不”的社交場合,例如去市場買菜、去飯館吃飯,也可以理解為輕社交,但現(xiàn)在連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可以不見真人就滿足。

總之,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生存壓力大,不愿再費心力去面對面社交

社恐在“恐懼”什么?

雖然大多數人的“社恐”在專業(yè)人士眼中,只是個人的自嘲或調侃,但其造成的影響卻不容小覷。

調研發(fā)現(xiàn),**34.3%的人表示社交障礙給自己的生活造成影響,其中14.2%**的受訪者表示其帶來的影響非常大。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表示:

“社恐”一詞被泛化的現(xiàn)象,潛藏著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它可以解讀為年輕人個性化態(tài)度的彰顯:聊得來的人就瘋狂地聊,聊不來的就索性貼一個“社恐”標簽避而遠之。

其次,它也可以理解為年輕人對**“社交泛化”的“反制”**。“他們似乎被困在當下的社交系統(tǒng)里了,社交已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一個‘盾牌’”助其逃離。”

此外,社交技巧學習不足、經驗不夠、缺乏社交自信,也是“社恐”存在的原因。調研中,**52.7%**的受訪者表示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夠自信,而38.3%**的人則歸咎于自身性格內向。

與此同時,當代人生活節(jié)奏較快,社交關系并不牢固,圈內圈外的社交關系薄弱,所以“懸浮感”也成為導致其社交障礙乃至“社恐”的原因之一。

如何克服“社恐”?

雖然有些人回避社交的程度沒有達到社交恐懼癥,但一直回避社交對人的發(fā)展是不利的,容易形成社交恐懼癥,自閉人群的癥狀之一也是回避社交

但如果你主觀上還是想和人建立社交關系,渴望社交,建議你這樣做:

1、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不苛求自己,與自己和解是讓自己放松的一種辦法,不要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較,世界上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們應該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2、走出舒適區(qū),克服害羞

回避社交是為了回避社交帶給我們的緊張、害怕等情緒,當我們回避社交的時候,就讓自己進入了舒適區(qū),如果一直停留在這個舒適區(qū),就很難讓自己有突破。

勇敢地走出舒適區(qū),見到他人時友好地打個招呼。

3、循序漸進地進行一些社交活動

可以從身邊的人開始,每天給自己定個小目標,讓自己循序漸進地進行一些社交活動。

比如先讓自己和家人朋友聊天,延長自己的說話時間,然后再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認識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人交流

4、開拓視野

有時候人過于害羞和不自信,是因為擔心自己知道的太少,害怕自己出丑。如果你多看一些書籍,多學習一些技能,在與他人進行交流時就能展現(xiàn)出自己豐富的思想和人生閱歷,幫自己建立自信

害怕社交只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如果改變認知,積極地暗示自己,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社交能力,勇敢地邁出下一步,沒準就能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更廣闊的天地。

來源: 蝌蚪五線譜、數字北京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