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媽媽,你是不是又私自進入我的房間了?”小萌放學剛剛回到家就問。

“是啊。看你上學去了,我給你換床單,順便把東西整理了一下。”媽媽回應說。

“不用你搞,我自己會搞。”小萌挺不耐煩地說。

“長這么大,哪一次不都是我搞的?”媽媽有些生氣了。

“就是長大了,所以以后不用你搞了。”小萌大聲說。

“長大了?前兩天開學還是我幫你收拾的書包。”

“請尊重我的隱私權好不好?”

“隱私權?你……”媽媽瞬間無語。

【原因分析】

絕大多數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像小萌這種主張自己隱私權的現象,只不過主張的方式有所不同,從而產生的矛盾也有大有小。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可能源于以下幾點:

一是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不由自主的產生想要獨自一人看書、寫字、游戲甚至思考或發呆的時候,他們希望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空間來實現這個內心期盼的過程。由于學校集體生活的特殊性,小學高年級或者中學大多數學生選擇回家后扎進自己房間,有些孩子戲謔的稱為“享受孤獨”。他們在自己的房間里面關起門來,可以想自己喜歡想的、做自己喜歡做的,自由的空間不希望被打擾。

二是渴望受到起碼的尊重。主張隱私權的孩子大多都還有一個共同的現象,要求家長進去他(或她)的房間之前要敲門,在征得同意后方能進入。有些家長可能會蠻橫的認為,你的命都是我給的,從小養你到大,什么我沒見過,還給我談什么隱私。其實,這正是矛盾的癥結所在。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給予自己最起碼的尊重,承認他們的存在、尊重他們的成長。況且,這個時期的孩子有時候也確實會有一點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讓大人知道。

三是意圖擺脫大人的支配。成長中的少年,為了證明自己能行,有些時候會咬著后槽牙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強撐。他們會偶爾冒出一些石破天驚的話語,以證明自己有些“了不起”不需要大人幫忙做事情,其實根本目的只是為了擺脫大人對自己的支配。雖然許多時候,他們也非常明白那些大人做的讓自己有些“煩”的事情,是愛的延伸、“甜蜜的煩心”。這些都是每一個孩子成長中會遇到的正常現象,我們不必感到驚慌。

【解決建議】

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隱私權主張,我們既要明白這是成長中的必然經歷,不必驚訝不用打壓,也要善于因勢利導,使用較為妥善的辦法促進孩子健康快速成長。

一是留出空間和距離。每一次成長都需要自身竭盡全力的辛苦付出,那條通向成功的路上雖然也會有不少的同伴,但是力要自己出,汗要自己流,到底經歷怎么樣的艱辛,只有自己最清楚。雖然孩子是我們自己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我們都可以代辦,許多事情需要他們自己去承擔。當他們提出這種主張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留出屬于自己的打拼天地。不用擔心,哪個英雄沒有傷?哪次成功不吃苦?

二是給予尊重多肯定。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只是在小的時候,有些能力他們還不完全具備,我們作為監護人幫他們代辦了,但這并不代表要一直代辦下去。當他們表現出要自己去辦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給予尊重,接下來要帶著欣賞的眼光高興地去看他們的嘗試。這時候,家長不用太多操心,更不需要事無巨細的為其準備,你只需要準備好雙手和嘴巴,多鼓幾次掌多說幾句鼓勵的話就善莫大焉了。

三是適當放手促成長。當孩子主張隱私權的時候,其實他們會在潛意識當中覺得大人們的所有關心都是他們一種無形的束縛。他們想要盡力擺脫,甚至有時候還會嘗試用一些較為極端的方式來刺激你以使你放手。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能被其真的激怒繼而真的放手,我們不妨順勢而為。把本來牢牢牽在自己手中的那根線放一放,調整到一個讓彼此都較為舒服的程度,這樣矛盾不會那么激烈,效果還會較為理想。

【經驗總結】

1.認清規律。承認孩子的主張是成長的必然。

2.真心尊重。尊重不只存在于當量相當的成年人之間,應該普遍存在于所有人之間,不分年齡、不分身份。

3.適當放手。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不能永遠抓在自己手中,他們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空間。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