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李佳琦在直播間帶貨一款花西子眉筆時,有網友評論“花西子眉筆越來越貴了”。李佳琦提醒消費者要從自身找原因。9月11日晚,其在直播間哭著道歉,“我說的話非常不合適,讓大家失望了”。部分網友認為,其存在burnout(職業倦怠)和焦慮的表現。

什么是職業倦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職業倦怠又被稱為“職業枯竭癥”,是一種由不當的工作方式、過大的工作壓力等引發的精力枯竭現象。陷入職業倦怠的人常常會感覺自己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覺得自己身心俱疲、能量耗盡。

按照國際公認的定義,衡量職業倦怠的3項指標分別為:情緒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有70%左右的從業人員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癥狀。職業倦怠更容易發生在參加工作的早期,小于30歲的職工倦怠發生率高于30歲以上的人群。理性主義者、完美主義者以及有強迫傾向的人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對于一些超負荷工作、經常加班或收入水平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人來說,職業倦怠的發生率也較高。

一般來說,職業倦怠可能由以下幾點原因引起:

1、選擇了不適合的職業。“入錯行”是職業倦怠常見的

誘發因素,特別是對于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找工作時“漫天撒網”、到處投簡歷,最后稀里糊涂地找了一份工作,但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卻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這個職業,進而產生職業倦怠。

2、工作內容或職場環境失衡,比如薪資待遇與期望不符、自己的理念與公司理念存在沖突、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等。

3、工作負擔過重。

4、缺乏工作的自主性。

事實上,對于上班族來說,職業倦怠并不是一件“新鮮事”,大多數上班族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職業倦怠的情況。職業倦怠雖然常見,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如果不對其加以調節,可能會產生抑郁、苦悶等負面情緒,甚至引發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應對職業倦怠呢?

1、不要把工作視作“唯一”。工作不是人生的唯一意義,在工作之余也要懂得享受生活。如果感覺工作壓力較大,應該及時緩解壓力,聽音樂、看電影、和朋友聊天等都是不錯的方式。

2、理性對待“跳槽”沖動。有跳槽的想法時應該深思熟慮,切勿“一時沖動”,因為合理的跳槽能夠緩解職業倦怠,但頻繁地、不理性地跳槽會使情況惡化。如果發現多次跳槽后,仍然有職業倦怠的情況,則應該理性地審視自己的職業需要,擯棄不切實際的想法。

3、學會自我激勵。

工作自主性與職業倦怠呈負相關,也就是說,提高工作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能夠緩解職業倦怠。這里向大家提供4種自我激勵的方法:

(1)尋找內在動機:不要認為工作只是“應付差事”,應該找到自己工作的內在動機,比如工作可以實現自己的某些理想、能夠幫助自己承擔某些責任等,這樣才能獲得持續的動力。

(2)設定短期目標:將長期目標分解為若干短期目標,以獲得持續的工作動力。

(3)尋求工作反饋:主動向上級或同事尋求反饋,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幫助自己找到工作的意義。

(4)提高技能水平:不斷給自己“充電”,以滿足新的工作需要。

來源: 科普中國資源服務號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