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科學界都在提醒人們,現在的地球生態很脆弱,一旦爆發巨大的天災人禍事件,人類就可能遭受毀滅性滅絕打擊。這些事件包括并不限于太陽巨型耀斑爆發或其他能量爆發事件;小行星撞擊事件;黑洞入侵事件,超新星爆發事件,伽瑪暴照射事件;溫室效應事件;核戰爆發事件等等。
以上任何一個事件出現,只要達到了一定的量級,就會使地球生態受到毀滅性打擊,一次性打擊過后,又會引發環境極端惡化,生態鏈食物鏈的斷裂等連環次生效應,從而最終導致生物大滅絕。雖然人類有一定抵御和自救能力,但最終還是不能幸免。
當然,除非將地球完全摧毀,也就是炸為齏粉挫骨揚灰,飄散到太空中,并不能完全消滅地球生命。因為那些躲藏在海洋和地底深處的微生物不可能被完全消滅,生命就有可能重啟,經過數百萬年乃至上億年的修復,地球就會重現一派蓬勃生機。
但那時候,似乎就沒有人類什么事了,因為重啟的生命不可能完全重走過去的進化路子,生命將會以另一種我們無法想象的新物種呈現,能否進化出像人類這種智慧生物,就要看機緣巧合了。
事實上,地球生物發展到現在,已經經歷過多次滅絕事件,比較典型的就有五次,即4.4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6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1.8億年前的侏羅紀大滅絕、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
這些滅絕事件每次都有80%左右的物種消失,第三次滅絕事件竟有96%的物種滅絕。但每次滅絕事件后,生命重啟每次都以嶄新的面貌出現,但總體都向更高級生命形式轉化,最終發展出了靈長類,進化出了人類這種站立在食物鏈頂端的生命。
因此,如果再一次滅絕事件,人類可能將不復存在,或許會進化出更高級的生命形式,這似乎已經是科學界的共識。但有一些研究讓人們改變了這種看法,這些研究認為人類有超強的生存能力,很可能不會在滅絕事件中滅亡,且隨著生命的重啟會迅速的繁衍起來。
因為歷史上人類已經多次經歷過瀕臨滅絕事件,最少時人類個體只剩下約600人,比現在最珍貴的瀕危野生動物還少。但這些人類頑強的生存下來了,且繁衍出如今的80億多姿多彩的世界人口。
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祖先在90萬年前只剩下約1280個個體,而在這之前的120萬年前,最早猿人進化成為人類物種的個體也只有約1.8萬~2.6萬個,經歷30萬年的發展,不但沒有增加,卻凋零到瀕臨滅絕。而且此后的11.7萬年間,都是維持在這個數量左右。
可見人類從一開始就過得非常艱難,不要說幸福生活,就是存活都非常困難。這種數量的種群是很難繁衍下去的,但人類最終沒有消失,而是逐步的壯大起來。
此后,在15萬年前的地球冰期,人類在惡劣的環境中又遭到銳減,最少時個體只有約600人;7萬年前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一次超級火山大爆發,讓太陽光線暗淡了6年之久,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人類又驟降到1千~1萬之間。
因此我們現在全球80億人口,都是15萬年前冰期幸存的人類后代,也正是基于此,所有人類,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黃種人、紅種人,基因都有99.9%的相同,而且全球人的線粒體可以追溯到出自36位宗族母親,最終出自一位非洲夏娃母親。
而與人類最親近的物種,存量僅有10萬個個體的黑猩猩,僅是人類個體存量不到十萬分之一點二五,其自身基因差異卻遠比人類復雜,這就說明黑猩猩的祖先種群遠比人類多,且從沒有發生過人類瀕臨滅絕最少時的情況。
其實黑猩猩在1990年,黑猩猩個體存量還有200萬只之多,是人類活動導致了黑猩猩的瀕危。如今人們已經在非洲建立了類人猿保護區,希望這種人類最親近的親戚能夠繁衍得更長久一些。
基因研究證明,現存的80億人類個體,是瀕臨滅絕的600個體中,最終只有一位女性或其姐妹的后代留存下來,繁衍至今。個體如此之小的一個小團體,竟能存活繁衍下來,并且發展為地球上大于老鼠的物種的數量之最,實在是一種奇跡。
這些人類瀕臨滅絕事件說明了什么呢?我想足以說明人類是很難滅絕的。
在歷次滅絕事件中,每一次都有無數的物種完全從地球上消失,而曾經僅存600個個體的人類卻頑強的存活并繁衍下來,這完全依賴于人類祖先的智慧和毅力,最終才戰勝了各種生死考驗,并且在這些考驗中學會了更多的生存本領,才能延續至今。
因此,我說在未來巨大的天災人禍中,人類很可能會受到毀滅性打擊,但完全滅絕的可能性很小,除非這種天災人禍將地球整個摧毀。
現在全球人類已經有80億之多,即便毀滅了99%,也還剩下8000萬之多;毀滅了99.9%,也還剩下800萬之多。這個數量與瀕臨滅絕的祖先數量比簡直是天文數字,而且現在的人類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古人祖先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生存機會將大大增加。
當然,真的巨大天災人禍來臨,人類受到的打擊和磨難將是罄竹難書的,相信每個人都不希望出現。因此,人類自身一定要相互理解和包容,團結共進,盡量避免相互殘害導致的自我毀滅,并不斷發展科技,以應對來自地球自身和宇宙的天災地災,才能走得更長遠。
對此,各位有什么看法,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感謝理解支持。
來源: 時空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