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稱 | 小金魚草

功 效 |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誰說的,一條柳枝穿上一串金魚,卻怎么并不是倒垂,而是直豎

倒不如說,一群金魚竄進了水藻,這形象豈不是更生動而又佳妙?”這是文學家郭沫若《柳穿魚》文章中,關于柳穿魚的描述。

瞬間,我的眼前呈現出一幅畫面,十分靈動及絕妙,一條條小魚在草叢中自由自在地游走。

柳穿魚,多么動感的名字。

如果沒有在文字中去感受其魅力,僅是名字便非常討喜,我會想到它是一條魚,水中游走的小金魚。然而,它卻是植物,是野草,開著野花。如此看來,人有其名,含美好之意,花有其名,正如所生。

因為這段文字,我急切地想去山林中尋找柳穿魚這種植物。心有所念,必有相見。一次我在公園散步,我看到了一株株酷似小魚兒的植物,盛開著淡黃色的花朵,像掛著的一只只煎好的荷包蛋,每一朵花的個頭都不大,卻像一只只在水草中游戲的小金魚,最絕之處,花管后部還有一個尖細的距,好像小魚的尾巴,特別生動活潑。頭腦中立刻閃現出郭沫若的文字。

之后,我環顧四周,看到不遠處的一個指示牌上寫著:柳穿魚。

第一次見到柳穿魚的花朵,本是愛花的心又一次被俘虜了。我蹲在花前,靜靜地凝視,仿佛眼前是一片水域,水中暢游著一條條的魚兒。微風吹過,“小魚兒”隨風游動,似乎水面蕩起漣漪。我沉浸其中,目光隨著每一條“魚兒”的動感而游走。枝上既像小魚兒,又像“荷包蛋”的小花朵。這種,一種“嗡嗡”地聲音傳入耳中,原來花朵引誘昆蟲來,似乎聽到小昆蟲在說:快來呀,我這里有好吃的。果然,又有蜜蜂循聲而來,繞著花朵飛來飛去。

猜測它在與“小魚兒”對話,猜測它在揣摩“荷包蛋”的味道。其實,都不是。

柳穿魚的花,結構精良呢,顏色又賞心又悅目,凸起來的蛋黃恰好堵住花管入口,花蜜就藏在又長又深的“嘴”里面,柳穿魚跟很多唇形目的家族成員一樣,它的花也有著典型的二唇形結構,上唇二裂,下唇三裂,但是花心卻多了一塊鮮艷欲滴的黃色小丘——這個圓形的小丘其實是下唇的突起部位。小蜜蜂擠不進去花管,無奈地看了看垂手可得的美味,只好拍拍翅膀失望地飛走了。雖然沒有吃到甜甜的蜂蜜,就成了柳穿魚的“媒人”。這個黃色的突起正是為了吸引昆蟲而特別設置的,這個隆起的部分,恰好堵住花管入口,而柳穿魚的蜜腺又處于花管最后部,也就是魚尾巴的位置。

當“媒人”努力把頭擠進柳穿魚狹小的花管時,伸出舌頭舔舐花蜜時,它的四枚雄蕊恰好搭在蜜蜂的背上,這時花粉散落在“媒人”身上,當蜜蜂向另一朵花進軍時,就完成了傳粉的任務。這就是柳穿魚花的精妙之處。這時,一只力氣較大的雄蜂飛來,用足了力氣把頭和身子往花管里擠,它有較長的口器,很幸運,竟然輕松地吃到深處的花蜜。

本意觀察一朵綻開的花,卻觀看了蜜蜂的來訪。這是蜜蜂與花朵的默契,也是它們無言的友情。于我而言,無法溝通的自然,處處都會讓我驚喜。不管是野花,還是野蜂,沒有人類的指令,沒有更多的約束,自由自在,遵循自然中的規律,隨著四季的更迭完成它們對生命的承諾。這種承諾,不是為了取悅自然和昆蟲,而是為了植物的終極目標,繁衍生息。

任何生靈的存在,都是自然的恩典,認識到生存的本身,也是自然對我的饋贈。這時,我望著柳穿魚一串串的小花想入非非。幻想自己也是一朵花,一朵可以與小魚兒媲美的花,可以在風中舞蹈,可以在雨中歌唱,可以與昆蟲做游戲。
一切幻想都要回歸現實。當我直起身來,目光定格在科普指示牌上。從感官認知轉移到文字認識,柳穿魚就這樣刻在了我的腦海深處。

它是車前科柳穿魚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至80厘米,線形的葉子多數互生,酷似柳葉。花萼裂片披針形,花冠是黃色,小花長得像小魚,與花葉結合,恰似魚兒遇見水,動起來游刃有余,故得名“柳穿魚”。柳穿魚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于無危。

其實,柳穿魚的祖籍在摩洛哥,柳穿魚原產于歐亞大陸北部溫帶,生在沙地、山坡草地及路邊。在歐美,因為柳穿魚產于溫帶地區,長得極其茂盛,且色彩艷麗,亮澤多姿,如同女孩一樣嬌美,所以在國外,它又被稱為“新娘草”。

現在它已經在中國安家落戶了,俗名小金魚草。在我國東北、華北及山東、河南、江蘇、陜西、甘肅等省的都有它的倩影。它能耐寒,但不耐酷熱,它對土壤要求苛刻,喜歡中等肥沃的土壤,且排水要良好,只有它喜歡才適合它生長。它擁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盡管細小的根部,也會迅速發芽,繁殖能力極強。

他喜歡在山坡,或者路邊,或者田邊草地中,或者多沙的草原生長。野花野草也有個性,在喜歡的地方,花朵開得艷麗,在討厭的地帶,盡管會開花,也不會展現出最精彩的生長周期。想到人也如植物,只有適合自己的地方,才能發揮用武之地。尤其在教育孩子上,不強求,不奢求,觀其性格,發揮興趣強項。

又是一年的五月,我來到了山林。山林野花野草多,每一種,每一株,都能慰藉我的雙眸。走著走著,我見到了柳穿魚,可惜,山里溫度低,它剛剛含苞,讓我迷戀和留戀的小花還沒有綻放。也好,含苞的樣子羞羞答答,每一種狀態都有其不一樣的魅力。

植物的文化在于故事,故事中彰顯其性格。相傳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宗教派別很多,除了基督教之外,還有其他的組織。這類組織大肆斂財,還編造謬論蠱惑人心,對社會穩定構成極大威脅。為了制止這些邪惡組織,一位牧羊人挺身而出,他義正詞嚴地揭露這類組織編造的謬論,讓人們擺脫他們的控制。然而,牧羊人的行為招來殘酷的報復,邪惡組織綁架了牧羊人,并且在荒原上殘忍地將其殺死。令人驚訝之處,次年的春天,牧羊人遇難的地方長出一種植物,它的株型堅韌而挺拔,枝葉蔥綠而茂盛,在滿目荒涼的沙漠里構成了一道綠意盎然的風景。當地人都認為這株植物是牧羊人的化身,雖然生命不復存在,卻用另外一種形式彰顯其正義的力量。為此,人們便將它取名為“正義之花”。這是牧羊人的鮮血滋養了沙漠,灌溉了花朵,開出了生命之花,留下了一世芬芳。牧羊人頑強的生命,正義的芳香,讓大片荒原長出一片新景。風一吹,草一動,花就綻開,似金魚在游動,似少年在微笑,這是少年的生命在開花,這是少年的芳香隨風飄落在這人世間。

在基督教花歷中,柳穿魚是8月17日的生日花,用來紀念這位與邪教抗爭的牧羊人。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但柳穿魚的頑強不僅僅是傳說,它強大的適應能力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一睹它的美麗。由于它有堅強的生命力,所以它的花語是“頑強”。凡是受到這種花朵祝福而生的人,喜歡和別人糾纏不休。如果遇到心儀的異性,會持續糾纏對方,直到對方同意為止。這種頑強與持之以恒同時出現傳說中。

在中國,柳穿魚在南方并不多見,南方的天氣大部分時間都屬于夏天,對于柳穿魚而言,應該很難適應。通常過年期間它就綻放了,進入四五月,氣溫超過30℃容易枯萎,基本銷聲匿跡了。其實,長白山地區才是柳穿魚的喜愛之地,在林海中,它可以如魚兒一樣自由生長。又因花期極長,不僅裝點了林海,還適合花壇栽培或盆栽供觀賞。

柳穿魚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有藥物價值。據《內蒙古中草藥》記載柳穿魚:“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治頭痛,頭暈,黃疸,痔瘡便秘,皮膚病,燙火傷……”在夏季開花時采收全草,曬干并進行加工。以全草干燥,色青,帶花者為佳。走入了植物的世界,意味著開啟了時間長河里的漫游,感受著在爭名逐利的城市中,無法獲得的安寧。想著想著,柳穿魚又在眼前游過,內心的浮躁之氣也漸漸散去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 | 陳鳳華

來源: 陳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