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經濟特區,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已成為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導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近些年在海南考察時強調“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這些決策論斷為做優做強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推進特色鄉村產業振興指明了方向。盡管海南特色農業具有巨大潛力和優勢,但是產業鏈韌性不足、科技創新滯后、經營主體散弱、農遺傳承受阻等客觀條件,導致其整體發展水平處于中低端階段,不能充分釋放鄉村特色資源優勢、培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因此,以海南特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加快農業提質增效、強化農產品競爭力、助推實現鄉村產業興旺之路任重道遠。
海南特色農業尚未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在助推鄉村產業興旺過程中亟待解決農業全產業鏈韌性欠佳、科技創新能力較為滯后、農業經營主體活力不足、農遺傳承路徑有待拓寬等問題。
在厘清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依靠特色農業優勢破解海南鄉村產業興旺困局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農業全產業鏈韌性
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在特定節點、系列環節、整體鏈條上的整合和聯通,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環節中要素的貫通,精心布局環節聯動型熱帶現代高效農業,推動農業生產模式從傳統農業種植和漁業捕撈轉型升級為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生產體系。延長產業鏈后端鏈條,深化熱帶特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推動椰汁、酒、精制茶等農產品制造業高端化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從傳統種植捕撈延伸到加工、儲藏、冷鏈物流等產后增值環節,向補鏈延鏈強鏈要效益,切實增強海南自貿港農業全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
(二)挖掘南繁硅谷科技潛力
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和種業產業發展,利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等平臺打造國家種業創新策源地,構建以南繁科研為基礎、以種業創新為核心、以熱帶農業為特色的產業體系。統籌區域科技協調發展,推動沿海科技、信息要素向內陸轉移,彌補內陸科技短板,加速轉化內陸資源優勢為市場優勢,為沿海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物質支撐。優化推廣人員、農技人員與技術資源整合,協同推進科技研發、農業教育與技術推廣,跨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鴻溝。
(三)激發農業人才智力優勢
搭建政產學研利益共同體,加強與科研院校戰略合作,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科研院校的研發活動,增強涉農主體的創新能力,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就地孵化。發揮專業技術人員引領示范作用,聘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帶項目進村入戶,定期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指導培訓,積極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智力支撐。
(四)點燃活態農遺傳承之光
塑造區域公用品牌是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路徑,加強地區農業品牌和地理標志價值培育,建立政府支持、企業運作、農民參與的多元主體利益共享機制,讓“土特產”堆出“金山銀山”,為農民帶來“真金白銀”。創新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立足遺產地獨有的農田景觀、農產品或農耕文化等特色優勢,因地制宜地選擇“旅游+”“互聯網+”或“傳統文化+”發展模式,讓公眾切身感受美麗獨特的生態景觀、獨具風味的地方特產和傳承千年的農耕文化,推動海南農業文化遺產走出瓊崖、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
特色農業是鄉村產業興旺的引領力量,正在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做優做強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背景下,盡管海南特色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處于中低端階段,其也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格局。針對海南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生產模式單一、產業鏈韌性不足、科技創新滯后、經營主體散弱、農遺傳承受阻等問題,可以通過推動生產模式轉型升級、增強農業全產業鏈韌性、挖掘南繁硅谷科技潛力、激發農業人才智力優勢、拓寬海南農遺傳承路徑等一系列措施,破解海南鄉村產業興旺的發展困局。綜上,隨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海南鄉村產業興旺將會注入新的活力,為全面賦能鄉村振興、助力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更多動力。
作者:盧 勇 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三亞研究院兼職教授、博導;聶文靜 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博士后
來源: 光明三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