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在睡夢中度過了185年,當他再次醒來時發現,穿在人類身上的衣服能夠根據穿著者的情緒,形成不同的色彩和圖案。沿途遇到的人們,每個人的衣服都印著風格迥異的絢麗圖案……”這是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中描繪的近200年后的世界。雖然小說中的場景是作者想象出來的,但根據前不久的一則報道,這種能客串顯示器的神奇衣裳離我們或許并不遙遠了。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究出了一種能發光的顯示織物。這種織物由兩種纖維構成,一種是含有發光材料的復合纖維,另一種是能夠導電的透明凝膠纖維。當這兩種纖維碰到一起時,接觸位置就會發出亮光。因為在用這兩種材料編織的過程中會出現無數個交織點,所以編織后的織物就擁有了很多個可控的發光點。目前,利用工業化的編織設備可以編織出長6 米、寬0.25米、約含50萬個發光點的顯示織物,已經能夠初步滿足一些實際應用的分辨率需求了。

下一步,科研團隊還會繼續努力,嘗試讓這種編織出來的顯示器的分辨率更高一些,性能更穩定一些,使它們在未來有更多的應用。

穿在身上的“顯示器” (圖片來源復旦大學)

把顯示器做成編織物,這聽起來確實很神奇。可如果把它們編織到衣服里,那就不得不考慮一個現實問題:衣服臟了怎么辦?要知道傳統的顯示器不僅沒辦法揉搓,而且很怕水。這種顯示織物可以洗嗎?沒問題。

根據科研團隊的說法,為了讓顯示織物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他們在編織過程中使用的是高彈性的導電纖維。這種纖維在反復摩擦、彎折、拉伸等外力作用下,依然可以穩定工作 一兩千個小時,可承受上百次洗衣機的洗滌。不僅如此,編織用的纖維超細、超柔,用它們做成的衣物可以緊貼人體的輪廓,并具備輕薄、透氣的特性,總體表現并不遜色于正常的衣服。

如果未來這種編織物被廣泛用在衣物生產中,恐怕傳統的衣物和顯示器都要面臨“失業”危機了。

除了顯示織物,科研團隊還用相同的方法研制出了光伏織物、儲能織物和觸摸傳感織物。如果它們與顯示織物一起“合作”,就可能得到集存儲、傳感、顯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織物。

當然,科研團隊研制這么優秀的織物,并不是要把傳統的衣物和顯示器都“拍在沙灘上”。對于這種多功能織物,科研團隊有更高的期望。比如,在極地科考、地質勘探等野外工作中,科考人員穿著用這種多功能織物制作的衣服,只要用手指在衣服上輕輕點幾下,就可以實時了解自己的位置信息;讓手機上打出的字直接顯示在衣服上,對于語言障礙者來說,這或許是一種不錯的交流方式;在衣服上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徽標,在夜里閃閃發亮,或許會幫你吸引很多羨慕的目光……相信這種織物如果能被廣泛應用,定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

想在衣物上顯示信息,除了通過顯示織物實現,利用柔性顯示屏同樣可以。早在2014年,我國的柔宇科技公司就研制出了厚度僅有0.01毫米、最小卷曲半徑為1毫米的彩色全柔性顯示屏。和傳統的顯示屏不同,這種顯示屏具備輕、薄、柔等特性,可以很好地嵌入衣物中。使用者可以通過手機將圖片、視頻等展現在顯示屏上。衣物需要清洗的時候,只要將顯示屏從衣服上拆卸下來即可。

看了這些“黑科技”十足的材料,你會發現有些存在人們幻想中的、屬于未來世界的物品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快速發展的科技和努力探索的科研人員定能讓我們的未來比想象中的還要精彩。

能“自愈”的布料

科技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驚喜,除了上文所介紹的這種可以充當顯示器的編織物,還有很多高科技材料讓我們眼前一亮,感覺它們仿佛是坐著時光機從未來世界穿梭而來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衣服不小心被刮破是一件讓人煩惱的事,尤其是新買的衣服。放著破洞不管不行,縫縫補補又會破壞衣服的外觀,真是讓人不知如何是好。一種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發的名為NanoCure Tech的材料,就能解決人們的這種煩惱。這是一種具有高黏度、高彈性和緩沖特性的新型高科技納米修復材料,這種材料具備很好的防水和延展性能,還能導電。當然,最讓人們關注的是,用這種材料制作的服飾具備自動修復功能。在演示中,人們用釘子在衣服上扎了幾個洞,結果只用手在衣服上揉幾下,洞就消失不見了。是不是很神奇呢?當然,這并不是什么魔術,而是這種材料本身的真實本領。如果能穿上這么神奇的衣服,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衣服上的小洞問題啦!

來源: 江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手冊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