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基金會(中國綠發(fā)會、綠會)GBIF工作組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平臺錄入并發(fā)布江蘇錦屏山石葦數(shù)據(jù),供參考及下載。
圖源:GBIF
圖源:周翀
2023年9月1日下午,中國綠發(fā)會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組(簡稱綠會BCON)連云港保護地志愿者周翀先生在江蘇省連云港市錦屏山東山進行生物多樣性考察時,觀測并記錄植物物種:石葦,數(shù)量1000余株。
石葦(學名: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別名石樜、石皮、金星草、石蘭、生扯攏、虹霓劍草、石劍、金湯匙、石背柳等。在中國古代文獻里寫作石韋,因經常出現(xiàn)在石頭上,而葉片看來如皮革。
石葦是水龍骨科、石韋屬中型附生蕨類植物,植株通常高10-3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漸尖頭,淡棕色,邊緣有睫毛。
石葦喜陰涼干燥的氣候,附生于低海拔林下樹干上,或稍干的巖石上,海拔100-1800米。產于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區(qū),北至甘肅(文縣)、西到西藏(墨脫)、東至臺灣。在印度(阿薩姆)、越南、朝鮮和日本也有。
石葦在古代醫(yī)學著作中多有記載,如《神農本草經》、《本草圖經》、《綱目》、《閩東本草》等。
公民科學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力量,也是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的重要貢獻者。中國綠發(fā)會GBIF工作組通過GBIF數(shù)據(jù)平臺,來助力推動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努力。
編譯:Sara
審核:Daisy
編輯:Tommy
來源: 中國綠發(f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