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在自己社交平臺上的照片,卻莫名其妙被別人“掛廁”了,對方發表了不少貶損我的言論,評論區里也都是對我的人身攻擊。我很氣憤很難過,卻無計可施。
來自廣東江門的譚女士是一名角色扮演愛好者,她不久前被好友告知,自己發在社交平臺上的一組COS(角色扮演)照片被人“掛廁”了。
圖片來源于中國新聞網
所謂“掛廁”,是指當事人照片、行為或言論被網友投稿至社交平臺的“廁所號”,亦稱“網絡廁所”?!皫枴笔窃诙卧?、追星族、游戲圈中較為流行的一類隔空喊話式賬號,網友可以通過后臺向該賬號發送私信進行投稿,賬號所有者再將投稿以匿名形式發出。早期,“網絡廁所”的主要參與群體是未成年人,或是生活遇到困擾的年輕人,多數是COS、二次元、動漫等特定圈子的網友。他們把在二次元世界的內容演繹為情緒的出口,在“廁所”這樣的地方抱團取暖、相互慰藉。賬號的運營者也稱“是為了維持互聯網友好幽默的氛圍,開設初衷僅是為當代重壓力的年輕人提供一種新穎的放松途徑”。這可以理解,但是當網友隨時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同樣陷入負面情緒的人,進入這個圈子,通過不斷地訴苦和辱罵外界來尋求認同感時,負面情緒會越來越多。于是,我們可以看到,“網絡廁所”中負面、消極的情緒走向極端化:一類是以普通人、網友為主要討論對象,因其匿名性,不少人將“網絡廁所”當作隨意發泄的地方,其中不乏人身攻擊、辱罵等;另一類通常以社會公眾人物為主要討論對象,有些“廁所號”刻意發一些P出來的明星丑圖,誘導粉絲罵戰。無論本意是不是“向內抱怨”,可以看出,“網絡廁所”這一特定空間由于充滿了互撕攻擊、謾罵吐臟,已經超出了合理用網、文明用網的范圍,構成了對網絡環境的污染,很容易成為滋生網絡攻擊、網絡暴力的溫床。
事實上,“網絡廁所”的存在已經受到多方關注。上海理振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志勇表示,惡意攻擊和誹謗、侵犯隱私、散布虛假信息、煽動仇恨和暴力、利用平臺進行非法活動的“網絡廁所”,已經涉及損害他人權益、破壞網絡環境以及煽動網暴等違法行為,需要被抵制。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甄景善認為,“網絡廁所”的主要參與群體是未成年人或是生活遇到困擾的年輕人,他們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體系,如諧音、符號、代號等,一般人難以發現“網絡廁所”的存在,也難以理解其發布內容的含義。但“網絡廁所”這一新興事物正不斷發展,呈現出野蠻生長的態勢,需要從法律法規層面、平臺治理層面進行有效規制。
不過,由于“網絡廁所”侵權行為的匿名性、隱蔽性強,圈子相對封閉**等原因,受害者維權時在侵權主體認定、證據固定、損害結果評估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難。
趙志勇建議,如果用戶的個人信息被泄露,可以依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維權。建議用戶留意保存相關證據,如截圖、鏈接等,通過平臺的內部舉報機制,對不當言論或行為進行舉報;若平臺未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可以向網信辦或公安機關舉報,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侵權方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等。
甄景善也建議相關部門及平臺管理者加大監督力度,及時予以干預,可進一步落實網絡實名制,要求發布者只能發布進行了網絡實名認證投稿人的投稿;對網絡“廁所號”在發布內容和注冊者審核義務等方面進行限制,根據“網絡廁所”文化的發展不斷優化完善敏感詞處理系統,讓違規內容無法發布;建立針對網絡“廁所號”的專門舉報渠道,進一步完善相應的管理規范;適當增加處罰力度和措施,對于造成惡劣影響的“網絡廁所”文化參與者,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這些建議都不錯,但是,如果沒有從社會層面入手去解決當今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即使把“網絡廁所”關了,青少年群體還會創新出其他的方式。
年輕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原住民”,其網絡話語體系和網絡行為風格早已“獨成一派”。從長遠來看,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需要共同發力,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宣傳教育,從根子上引導青少年正確用網、文明用網,以正確價值觀塑造其健全樂觀和健康陽光的人格,“網絡廁所”這類集散地自會銷聲匿跡。
來源: 上??茀f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