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許多新名詞映入眼簾,

如“核醫學”“核藥”“彈藥”“放射性藥品”

……

很多患者會產生疑惑:做手術找外科,慢性病看內科,這個“核醫學科”是做什么的呢?

核藥”“彈藥”聽起來似乎很可怕,如果自己使用“放射性藥品”,會不會有輻射?是否會對機體造成損傷?

今天的文章,就來給大家答疑解惑,帶您了解“核醫學”以及“放射性藥品”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核醫學?什么是放射性藥品?

/核醫學 /

應用放射性核素來診斷、治療疾病和進行醫學研究的學科,是核科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放射性藥品 /

又叫放射性藥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臨床診斷或者治療的特殊藥品,也就是人們常聽到的“核藥”“彈藥”。

放射性藥品從何而來?

“放射性藥品”因具有放射性,大部分人第一反應都是“危險”,且放射性核素一般是經核反應堆中分離提取、回旋加速器生產、放射性核素發生器生產等途徑獲取,似乎“危險”的標簽更升一級。

當年人們是怎么想到把“放射性核素”用于醫學,成為“放射性藥品”的呢?

這還要從十九世紀說起……

居里夫婦在十九世紀末發現了放射性元素“”。四十多年后,居里夫婦的女兒制造出了第一個放射性核素——磷30( 30 P)。隨著科學家對放射性核素探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嘗試利用放射性核素治療疾病。1936年,放射性核素磷32( 32 P)被用于治療血液病,這是放射性核素首次被應用于臨床醫學。1941—1946年,碘131( 131 I)開始被應用于甲狀腺相關疾病的治療,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放射性藥品。

放射性藥品有何特殊之處?

放射性藥品與其他藥品最大的不同在于:放射性藥品含有放射性核素,能夠釋放出射線。因此,凡在分子內或制劑內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藥品都被稱為放射性藥品,其具有放射性、不恒定性、自輻射分解、引入量少的特點。

放射性藥品有何臨床用途?

放射性藥品在臨床中,主要用于診斷治療兩方面。

1/輔助診斷

在診斷方面,利用放射性藥品在體內代謝分布的特殊規律,可以獲得其血流、代謝、功能甚至是分子水平的信息,助力疾病的早期診斷。

許多患者可能都有過做PET/CT的經歷,在檢查前,通常要注射一種放射性藥品,再進行PET/CT顯像。

這其中有什么原理呢?

以葡萄糖代謝顯像劑 18 F-氟脫氧葡萄糖( 18 F-FDG)為例:與正常的體細胞不同,惡性腫瘤細胞是人體內的“貪吃蛇”——代謝活性極高,需要大量的葡萄糖來提供能量,因此惡性腫瘤攝取的葡萄糖遠遠高于其他正常組織。正是基于這一特性,在PET/CT檢查之前,向患者體內注射微量的放射性探針 18 F-FDG。

需特別說明的是, 18 F是一種放射性核素,它是由被加速的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束轟擊靶原子核轉變而成的,可以發射正電子,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信號發射器”;而放射性探針 18 F-FDG可理解為是 18 F和FDG(氟代脫氧葡萄糖)“鑲嵌”而成的結合物。

由于腫瘤組織較正常組織具有更高的葡萄糖代謝,“信號發射器”結合物 18 F-FDG便會集聚于腫瘤病灶內,放射性核素在衰變過程中不斷釋放γ射線,PET靈敏地接收到“信號”,腫瘤細胞所在的位置以及大小形態等信息便充分暴露出來了。

18 F-氟脫氧葡萄糖(18 F-FDG)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顯像劑,可以測定腫瘤、心臟及腦中的葡萄糖代謝情況,用于腫瘤、冠心病及神經精神病的早期診斷、鑒別診斷及指導治療、預后評估等。

2/治療疾病

在治療方面,放射性藥品可利用其在靶組織濃聚的特性,以放射性核素衰變發出的射線近距離照射病變組織,產生局部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從而抑制或破壞病變組織,達到治療效果。

比如甲狀腺疾病的患者,通常對放射性核素碘131( 131 I)非常熟悉。

131 I在進入體內后,被甲狀腺所吸收,吸收的放射性核素可發出β射線,破壞甲狀腺細胞,進而使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減少,甲狀腺體積隨之縮小,由此達到治療甲亢的目的。

使用放射性藥品,自己會成為“危險源”嗎?

不少患者會擔心自己使用放射性藥品后,會不會變成“危險源”呢?

確實,患者在使用放射性藥品后短期內會被視為“行走的放射源”,特別是排泄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會對環境形成一些污染。因此一般情況下,患者根據接受放射性藥品的量,須按要求進行適當隔離,并對排泄物進行收集。

但可以放心的是,這種“放射性”只是短時間的,按要求時間完成隔離后(也就是體內大部分放射性核素完成衰變后),對環境和其他人就基本沒有影響了。

最簡單地理解,如果醫生能夠允許患者治療后出院,一般情況下則說明您對身邊人的影響就已經非常小了。

放射性藥品的未來

放射性藥品已發展100余年,近年來,隨著放射性化學、核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放射性藥品日益成為全球藥品研發的熱門領域。

我國放射性藥品的研究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但目前國內市場產品種類較單一,僅有 18 F-FDG用于腫瘤和心腦血管顯像、 131 I用于甲狀腺疾病診療、鍶-89( 89 Sr)用于癌性骨痛治療、锝-99( 99 Tc)用于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等幾個產品。對于放射性藥品來說,未來的研發及推廣之路道阻且長。

本文科普主題來源于《協和醫學雜志》2023年4期??汉怂卦\療與臨床轉化

編輯 丨劉洋 趙娜

審校 丨李娜 李玉樂 董哲 李慧文

監制 丨吳文銘

【版權聲明】

《協和醫學雜志》倡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歡迎轉載、引用,但需取得本平臺授權。如您對文章內容及版權存疑,請發送郵件至medj@pumch.cn,我們會與您及時溝通處理。圖文內容僅供交流、學習使用,不以盈利為目的;科普內容僅用于大眾健康知識普及,讀者切勿作為個體診療根據,自行處置,以免延誤治療。治病就醫相關需求請于北京協和醫院APP線上或線下就診。

來源: 協和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