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科學,他是拓荒者;桃李春風,他是守望者。拯救肉體,啟迪靈魂,從青絲到華發,四十多年彈指一揮間,他仁心如故。

他就是獲評2023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劉紅寧。跟教育小微一起走近他的故事——

點燃學生內心的火種

——記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劉紅寧

教師、醫者、岐黃學者,年過花甲的劉紅寧有很多身份。在江西中醫藥大學連續工作41年,今年9月,他不僅帶隊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還榮獲2023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忝列其中,特別忐忑。”劉紅寧認為,自己只是做了教師應該做的事。

醫藥科學,他是拓荒者;桃李春風,他是守望者。拯救肉體,啟迪靈魂,從青絲到華發,四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劉紅寧仁心如故。

“在幫助學生時有種莫名的成就感”

四十多年前,剛高中畢業的劉紅寧即將到農場去插隊,臨行前一名知青問他:“人為什么活著?”

這個問題讓劉紅寧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此后他探尋多年,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恢復高考后,他考上大學,無意中看到一句“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瞬間頓悟。

1981年,劉紅寧畢業留校。“我特別喜歡教育,我就覺得我應該在這所學校里,這里讓我有更大的人生價值。”這些年,劉紅寧有很多次調離的機會,但他始終覺得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是老師。

“我喜歡和學生交流,特別是在幫助學生的時候,有種莫名的成就感。”工作之初,劉紅寧便認識了全校很多學生。他不僅能叫出他們的名字,還能摸清學生的性格。

同時,劉紅寧還以解決教育中的難題為樂。這些年,劉紅寧獲得4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次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涉及人才培養模式、基礎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中醫臨床看病能力提升等方面。

劉紅寧認為:“攻克這些難題,看到學生由此獲益、順利成長,我感到無限喜悅,由衷高興。”

“點燃學生內心渴望成才的火種”

在江西中醫藥大學,有這樣一群學生,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跑步、晨讀,無論冬夏,風雨無阻……他們都來自“雙惟”實踐班。

“雙惟”實踐班是劉紅寧經過20多年的思考探索在2006年創辦的。與許多大學創辦的精英班不同,“雙惟”實踐班不設門檻,不以起點高低劃分學生,關注的不是少數優秀學生,而是面向所有學生,自由加入,寬進嚴出。2014年該成果也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實現江西省高等教育該獎項零的突破。

“最初也想仿照有的大學,選高考分數高的學生單獨組成一個精英班,開小灶提供特殊資源。”籌備過程中,劉紅寧注意到:“學校費了很大勁培養的優秀學生,畢業后的表現不一定很優秀。相反,有些在學校表現一般的學生,后來很成功。”

隨即,他花兩年時間,對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系統分析,并對學校畢業的優秀校友進行追蹤,總結出畢業后在各自領域表現優秀的校友都具有4個最基本的素質:意志力、專業技能、思想素質和思維能力。

劉紅寧想通過抓好這4個素質,點燃學生內心渴望成才的火種,讓學生真正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雖不設門檻,但準入寬松的“雙惟”實踐班卻有著異常嚴格的淘汰機制:晨跑、晨讀、晨播報及周末活動,累計3次遲到或早退,或者日常活動有一次無故缺席,即被淘汰。

每年有1500多名大一新生報名,4年下來堅持到最后的不過一兩百人,這項沒有太多外在顯示度的改革,指向的是學生的終身發展。

10多年來,劉紅寧堅持定期深入“雙惟”實踐班學生晨跑現場,看望學生,給他們鼓勁。每年“雙惟”實踐班的開班典禮、激勵儀式、青年發展論壇和“雙惟學子”證書授予儀式,他都風雨無阻地出現在現場,還常利用休息時間,深入學生當中,耐心聽取學生的建議和意見,解決學生的困惑和難題。劉紅寧也被學生們親切地喚作“劉叔”“劉大大”。

“做一名合格‘大先生’需要一輩子修煉”

平日里,劉紅寧經常會因為某某畢業生,收到用人單位的感謝。

“不敢貪天功為己有,也不敢把用人單位對校友的培養,以及校友自身的努力,當成是學校的功勞。”劉紅寧說。

一次,某知名企業老總特意來學校作了一個講座,主題是“在我們企業的江中學子們”。

原來該企業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有一個群體很優秀,細究才發現他們都畢業于江西中醫藥大學。

“我就想來親眼看看你們是怎么培養人的。”聽到這句話,劉紅寧頗受感動。

當然,除了教學,劉紅寧做科研也是一把好手。

曾幾何時,中藥固體制劑制造質量低、產能低、能耗高。劉紅寧帶領團隊用了十幾年時間,開展了中藥片劑制造技術體系研究,創制了系列中藥新型制藥裝備,替代進口設備,填補國內空白,團隊的項目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全國20個省市265家企業,3個主要產品累計銷售額達109.24億元。

管理、教學、科研,每樣工作劉紅寧都沒落下。現如今,劉紅寧依舊在學校忙碌著,他想影響更多教師,為學生成長創造更好的環境。

“做一名‘四有’好老師、合格‘大先生’不容易,需要一輩子學習、修煉。”劉紅寧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首先教師自己要奉獻。“雙惟”實踐班所有的指導教師都是利用業余時間指導學生,沒有多拿任何報酬,學生們心里非常清楚這一點。也正因為這樣,學生在奉獻的時候,才無怨無悔。

來源: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