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講個鬼故事——明天,就要開學了!

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或你小時候的朋友(無中生友也算),肯定有被沒整完的暑假作業和迫在眉睫的開學日期所支配的恐怖經歷吧?

其實不光是學生,對成年人來說也是這樣,明明“正事兒”安排得滿滿當當,可我們就是不想學習、不想工作,讓時間悄悄溜走,眼看著截止日期降至才臨時抱佛腳。事后心想著我下次一定要早早動手,可后來又是一次歷史的重演。

拖延是許多人十分熟悉,卻又令人困擾的問題。

我們常常會因為各種意外事故,無法按時完成任務。然而,拖延卻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是我們故意為之,這也是拖延最令人懊惱的地方。陷入拖延這個循環中,不僅浪費了時間精力,還增加了焦慮和內耗。

可更有趣的是,我們在面臨緊迫的截止日期時,反而會“爆發潛能”,比在時間充裕時更加高效,所謂“截止日期是第一生產力”。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避免拖延的抓心撓肝,又該怎么更安全地使用截止日期前的爆發力呢?

本文就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我們會拖延,以及如何利用積極拖延提高工作效率。

拖延,挺難避免

拖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焦慮與壓力影響

我們可能會因為對某項任務感到恐懼和焦慮,擔心未知的失敗和批評,而拖延可以暫時避免面對任務帶來的不適感受,這種行為帶來的短期快感成為一種心理安慰。

例如,完美主義者可能會因為任務無法達到他們的完美標準而產生畏難情緒,從而拖延;焦慮者可能因為高壓力下導致自己的思維混亂,無從下手,干脆先拖著。

2缺乏興趣和目標

對于一些任務,我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完成它們。模糊的目標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好像完成了任務的錯覺,實際上還需要我們將每個部分的“碎片”重新組合起來。當我們沒有明確的目標或任務要求時,拖延就可能會發生。

3不夠科學的自我管理

當自己也不清楚的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時,那么人會在下意識給自己留下更充裕的時間用來“拖延”。如果我們沒有合理安排時間的技能,對工作任務和時間花費沒有合理的預期,就很容易將時間盡可能地推遲。

上面說的這些,其實全是“人性的弱點”,誰都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所以拖延是人之常情,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想辦法解決就行啦。

那么到底該怎么對抗拖延呢?

1說干就干,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萬事開頭難,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情時就立刻先開個頭,想得太多就做不了。我們可以對著空白的文檔敲上幾行字,或是在空空如也的屏幕放入幾個素材,亦或是在隨意翻開的書頁上摘抄一段話。即使后續全部刪除都沒關系,這只是幫助自己快速進入狀態,目的是讓我們沉浸到這種狀態之中,由此激活的心流體驗會讓我們忘記“拖延”。

2科學規劃,重視拖延的代價

做好計劃表是老生常談的方法了,你可能會質疑自己就算做好科學的計劃也大概率會拖延。那就試試“組合拳”:用明文闡述自己要承受的負面影響(加班、失職、罰款等等),并詢問自己是否要繼續拖延。將遠在未來的負面影響直接拉近到眼前,讓每一天都變成“截止日期”。

3切分任務,游戲化管理進度

明確的任務可以增加了我們對完成任務的動力。對要完成的工作就像打游戲一樣拆分成多個模塊,將大任務分解為多個小任務,每完成一項都能更容易的感受到進展。明確的目標和完成任務帶來的正反饋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信、增強動力,更好地執行后續的任務。

4尋求支持,自己并非孤身一人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擺脫拖延,那么我們應該尋求支持。這可以是朋友、家人,也可以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所謂知易行難,就算學到了對抗拖延的一些方法,我們仍然經常不得不跟眼前的截止日期進行殊死搏斗,進入“截止日期就是生產力”模式,那么這時候我們爆發出的潛力,又是哪兒來的呢?

為何在最后趕作業效率特高?

臨時抱佛腳能提高效率,是因為此時的我們處于“別無選擇”的狀態:當截止日期迫近,我們“拖延”的可選擇時間越來越小,只得專注于完成任務。

當我們開始專注于任務時就會進入心流狀態,這是一種身心完全投入、專注且自發發生的狀態,此時我們仿佛沉浸在水中順流而下,放下所有的干擾和分心,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任務中。不會像拖延時那般強烈的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然而,在最后時刻趕作業其實是一種“緊急狀態”,人們在面臨緊迫任務時,會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這是身體在意識到環境的巨大威脅后調動起全身的資源所作出的特殊策略,長期使用不但不利于身體健康和個人成長,還會養成把事情留到最后的不良習慣,陷入拖延——緊急效應——再拖延的惡性循環。因此,平時咱們還是應該用前面所說的正常的應對拖延的方法,可別老是拖到最后再“挑戰極限,創造奇跡”。

那么,難道拖延只有害處沒有好處嗎?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變廢為寶”呢?

什么?拖延也能拿來干正事兒?

有些人認為,拖延并不是一種完全消極的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拖延也可以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那么,我們如何利用積極拖延呢?

1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開始工作之前,我們可以先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規劃。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任務,明白任務的根本目標,制定出更好的計劃,而不只是囿于可量化的標準。

2增強工作的創新性

有些人會選擇在拖延時做一些其他的事情,這些活動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任務,但卻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為之后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礎。有人會利用積極拖延的時間進行準備工作,例如收集資料、整理工作空間、處理郵件等。

這些事情從表面上看會浪費時間,但其實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帶來更多全新的聯想,工作中的創新性大大提高。當與其他技巧配合時,便能做到效率和創新的高效結合。

3休息和放松

有時候,重度拖延是因為太累了。我們需要休息和放松,適當拖延可以幫助我們放松身心,整理好情緒。當我們不再那么著急趕路時,用拖延的時光放松緊繃的精神,不被焦躁的情緒裹挾,或許我們能可以更快更穩地到達目的地。當然這里也要提醒一些朋友,可別只記住“休息和放松”這一條了哦。

總的來說,拖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經過認知和行為的調整,我們就可以避免拖延,讓我們的工作更加高效和舒適。甚至還可以反過來利用積極拖延,實現更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當然,也能更好地趕完暑假作業……

作者丨王翔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主筆

審核丨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