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浩渺的大海、郁郁蔥蔥的森林、姹紫嫣紅的花朵……地球之所以如此生機盎然,主要得益于水的滋潤。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球”,遼闊的海域、洶涌的波濤,繪成了地球蔚藍的底色。那么,問題來了,“水球”也會缺水嗎?

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表面總面積大約為5.1億平方千米,而海洋就約有3.6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總面積的71%。也許這還只是一個表象,若是論及海水的體量,那更是令人震撼呢!

如果把地球設想為一個表面光滑的“地球儀”,那么把所有的海水覆蓋到“地球儀”的表面,就會變成一個平均水深2700米的“水球”。身居“水球”還喊缺水,是不是有點故弄玄虛?更何況,被稱為陸地的面積大約為1.49億平方千米,只占到地球表面的29%。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一耕地,也只是陸地的一部分。

要論體量,地球上的水著實不少,然而能被人類生產和生活所用的水量就少得可憐了。地球上的水總共約有14億立方千米,海水約占97.47%,淡水只占2.53%。

而這還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數字,由于封存在南北兩極冰雪中的淡水,以及分布在土壤和深層地下的淡水都不能被利用,所以實際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其實少之又少。

說起干旱,大家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我們通常所說的干旱,指的是長期無雨或少雨的氣候現象。對于許多地區來說,民間通常有“十年九旱”的說法,這說明了從古至今干旱的普遍性。

水是生命之源。就拿人體來說吧,在一個成年人的機體內,水占到了65%以上。然而,每個器官的含水量有所不同。水分在腦髓中占75%,在肌肉中占76%,在血液中占83%,在骨骼中占22%……有資料顯示,一個人在完全不喝水的情況下最多能活一周左右。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對水的依賴度很高。俗話說:“有水無肥一半谷,有肥無水望天哭。”這說明水是農作物的命根子。生產1千克小麥需要消耗513升水,生產1千克水稻需要消耗1000升水。

干旱造成河湖干涸、飲水受限、糧食減產,無疑是地球生命的噩夢!在過去的10年中,全球因干旱造成的農作物損失總計達300億美元。預計到2050年,將有50億人生活在缺水地區。

有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正把人類引向一個更炎熱、更干旱的世界。大家或許會認為,干旱主要是對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危害,對現代都市影響不大!的確,農業是用水的主力,不過當今社會有哪個行業能夠離得開水呢?

就拿工業來說,發電得需要水吧。先不說水力發電,就是火力發電也需要不少水呢!2016年,火力發電量占全國發電總量的71.8%,每千瓦時發電量耗水1.3升。2020年,國家要求火電廠每千瓦時發電量耗水降至1升左右。

在化工行業,水更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并參與傳熱、冷卻以及其他化工操作。在交通運輸行業,內河在航運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更何況,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水。糧食和水果的種植需要消耗水,肉制品和牛奶的生產所需的水量更多。生產1千克雞肉需要4325升水,生產1千克羊肉需要5521升水,生產1千克豬肉需要5988升水,1千克牛肉需要15 415升水……生產250毫升的牛奶需消耗255升水,生產250毫升的啤酒需要74升水,就連一張A4紙在生產、運輸等過程中都需要消耗10升的水。

城市生活用水所需的量也是很龐大的,從飲食用水到城市綠化,從洗車行業到生活污水排放……哪一個環節缺水都會影響到城市的正常運行。

所以,無論我們身居何處,缺水或無水都是一場生命危機!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節約用水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農業領域,應當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工業領域,提倡智慧用水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城市和工業用水要走循環用水、節約用水的道路,開展污水處理利用、地下管道檢漏防漏以及開發海水和雨水利用等,大力推廣節水器具和設備,提高水的利用率,以緩解淡水短缺的矛盾。

南水北調工程

中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黃淮海流域的總面積約占全國陸域面積的15%,人口占全國的1/3,而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總量的7.5%,通過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來解決黃淮海流域的供水問題因此顯得十分重要。

南水北調工程的總體布局為: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以適應西北、華北各地的用水需要。因此,南水北調工程分為東、中、西3條調水線路。

南水北調工程的通水,極大地緩解了北方的水資源短缺,從而讓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沿線的百姓喝上了長江水。

來源: 江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手冊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