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起床不是被鬧鐘叫醒的,而是被腹瀉“叫醒的”……

而且,這種腹瀉,非常奇怪,也非常準時,一到天快亮的時候,準時到來……,對于愛誰懶覺的人可真是難受啊……

更瀉又稱雞鳴瀉、晨泄、腎泄,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最后一個五更,就是拂曉時分

這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的黎明之時的腹瀉,表現為每至黎明前五更時分(大約在早晨四五點鐘,夏季靠前,冬季靠后)出現腹痛或不痛,腸鳴即泄,泄下急迫,泄后腹痛緩解,大便不成型,或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無粘液和膿血,常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腹部怕涼等癥狀。

為什么會出現五更瀉呢?

中醫講我們人體每天攝入的食物是需要脾胃來消化的,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有賴于腎陽的溫煦幫助的,腎陽是我們人體的元陽,腎陽對于人體的作用好比太陽對于地球的溫煦照射,如果沒有了太陽,地球上的動植物將不復存在。如果我們的腎陽虧虛,脾的運化功能就會受影響,吃進去的食物就不能消化吸收,進而從人體的“下水道”排除,而且是不消化的大便。

五更瀉患者的飲食尤其要注意食物的寒熱,宜溫不宜寒,同時也要避免身體受寒著涼。飲食忌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肥甘油膩食物等等。

對于五更瀉的治療,中醫有中藥湯劑、針灸、中藥外敷等多種方法,艾灸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我們的祖先已經使用了很多年了。

對于五更瀉,我們可以選取神闕穴來進行艾灸調理。

神闕穴在肚臍中央,在還未出生胎兒時期,連系臍帶以供胎兒的營養。神闕穴在腹部肚臍上,對于腹瀉、脫肛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艾灸神闕穴時,可以直接拿艾條進行艾灸,也可以采用隔姜灸。隔姜灸是在肚臍上墊一片姜片,姜片上面用針穿幾個孔,姜片既不要太薄也不要太厚,以硬幣厚度為參考。

施灸時,將姜片放在肚臍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的時候更換艾柱6~9次,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為度。

除此之外,在醫師的指導下,可以選用針對腎陽虛腹瀉的四神丸服用。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

供稿:李印瀧 審稿:劉煒宏

來源: 中國針灸學會科普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