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銅車馬是指兩套(乘)大型彩繪青銅車馬模型及車載器物,模型,1980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是現存最完整、外形最大的銅車馬。作為2000多年前的制品,其創造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精”:精巧復雜的結構設計、精湛的制作技藝、融合科學功能與藝術創作為一爐的精美工藝品。

兩套銅車馬按出土時的前后順序編為一號銅車馬和二號銅車馬,均為單轅、雙輪、四馬系駕。一號銅車是車隊中的立車,起到警衛和征伐的作用;二號銅車是安車,作為皇帝的乘輿。兩套車馬整體設計嚴謹合理,零部件雖多,但組裝搭配巧妙,功能明確。7000多個零件,組裝成兩車的行駛部件、牽引系駕部件、車身部件和多種雜器和附件。設計者的巧思體現在車輛的平穩行駛、運轉與載荷分布、輪輻輪轂連接強度,甚至附件的操控等諸多方面。


一號銅車馬側視圖(彩圖)秦始皇陵博物院,秦陵通車馬

車馬的制造繁復、難度大、工藝精湛。一號銅車馬,車馬通長225厘米、高152厘米,重1061千克;二號銅車馬通長317厘米,高106厘米,重1231千克。兩車除了錫青銅構件、還包括不少金銀構件。制造時,綜合運用渾鑄、鑄接、鑄焊、拉絲、鑲嵌、簽刻、拋光等機械熱加工、冷加工和裝配等多種高難度的工藝。銅,車馬造型準確,細部處理真實具體,制作精良,集戰國金屬工藝之大成,是帶有總結性的代表作品。


二號銅車馬側視圖(彩圖)
出處同上

銅車馬形制規整,生動逼真,通體彩繪,裝飾華麗,力求準確地再現了實物的結構和出行的宏大氣勢。彩繪不僅使青銅器上的紋樣更加絢麗多彩,也巧妙地掩飾了制造中形成的沙眼、修補粒跡等缺陷,而且延緩了金屬的氧化過程。

車輛與馬匹對人類的影響長達數千年,歷史上各文明相互競技,各有千秋。中國古代逐漸發展并延續了獨具特色的車輛設計制造技術、馬匹馴養和系駕技術。精工細作的秦陵銅車馬,在作為陪葬品設計制作之前,很可能對真實的車馬做了系統測繪,是兩千年前中國成熟的車輛構造和軛勒式系駕法的實證。

來源: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