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爆火的話題是#原來久坐人會變丑是真的#,而這個話題很適合長期久坐且擔心自己顏值降低的80、90后們,不過不用擔心,這是假的。要知道,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久坐」的定義是什么,以為自己多坐一會兒就變丑,但實際上并不一定。

(太長不看版:久坐不會變丑,脊椎影響顳下頜關節但證據不足,外貌基因決定但外部因素可以改變)

【久坐是什么】

「久坐」并非是「long time sit down」,而是「sedentary」,這個詞源自于拉丁文「sedere」,就是坐著的意思。

那多久才算「久」?其實并非用時間計算,而是采用了一個概念叫「代謝當量商」(Metabolic Equivalent Tasks,MET)。

詞匯不好理解就用數字來表示:「1 MET」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常說「基礎代謝」(靜息代謝)的水平;我們散步時可能代謝會增加,大約是靜息狀態下的2倍,那么散步就是「2 METs」。而人類一般的MET值范圍在0.9(睡覺)只23(以22.5㎞/h的速度沖刺跑)之間。

不同行動的MET值,信息源:參考文獻

由于沒有標準化的定義,因此此前對「久坐」定義是:任何以能量消耗「≤1.5 METs」為特征的清醒行為,同時處于坐姿、斜倚或躺著姿勢。

也有研究者提出,對于「久坐」定義至少應該考慮到當前和過去久坐活動的類型及其持續時間,當前和過去的身體活動情況,久坐的測量方式、單次久坐的中斷時間,以及年齡因素。

【久坐的影響】

從代謝角度來說,久坐會降低脂蛋白脂肪酶、肌肉葡萄糖、蛋白質轉運蛋白活性,損害脂質代謝,并減少碳水化合物的代謝。此外,它會減少心輸出量和全身血流量,同時激活交感神經系統,最終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和血管功能。

許多研究結果都表明,久坐會在生理層面上對健康產生多種不利影響,例如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甚至某些癌癥的患病風險。此外,久坐還可能在心理層面產生有害影響,例如導致抑郁、焦慮或認知能力下。

這么看來久坐的危害非常大,光看著都讓人焦慮了,但事實是什么?

事實上,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層面,不同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比如有研究就發現久坐和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無關,也有長達13年的研究反駁了久坐和2型糖尿病的關聯。

除了疾病外,對6項針對成年人進行的薈萃分析稱,每天靜坐時間超過7小時與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但另一項對超過100萬男性和女性數據的薈萃分析卻又反駁了這一點。

總之,沒有明確定義加上矛盾的研究結果都不能說明問題,但大部分結果都提示一點:多活動活動不僅舒服,而且健康。

【久坐不會丑】

在這個話題中,有人一本正經地分析了久坐直接對頸椎的影響,進而改變了面部形態(甚至有下巴的都成了沒下巴或者雙下巴了),內容中主要提到的問題就是「頭部和頸部姿勢與咬合不正的關聯」。

這項關聯其實可以參考一份2019年的研究,研究分析了11篇符合標準的內容并指出「顳下頜關節異常與脊柱功能障礙之間存在相關性」。

姿勢可能對顳下頜關節的影響,圖源:參考文獻

不過遺憾的是,在去年年底進行的一項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果表明:頭部和頸椎姿勢可能與Ⅱ類和Ⅲ類錯牙合相關,但目前的證據不足以支持這一結論。

因此,這個話題其實屬于牽強附會,并不能說「久坐會變丑」,而是「不良的脊柱狀態可能與顳下頜關節異常有關」,但「證據不足」,原因就是方法學質量低、種族差異和樣本量小,所以證據根本不充分。

所以,就別擔心久坐變丑了,還是弄明白面部好看或不好看的根本原因以及解決方案吧——

那么人變丑(或者本來就不好看只是自己沒發現)和什么相關呢?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基因,比如SNAI1、IRF6、MSX1、MAFB都和下巴有關。

此外,肥胖(面部脂肪)、衰老(組織退化)等因素都可能導致面部情況變化,這些都和久坐沒有直接關聯,反而是有研究發現久坐可能和更高的女性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有關,但沒發現會導致人變丑。

最后想說的是,美丑并非不可改變:胖可以減肥,瘦可以增肌,還有化妝品和服飾搭配以及自身談吐都影響著形象和氣質,最不濟四大妖術——變性術、整容術、化妝術、修圖術。

修圖術,圖源:自費購買

外貌很重要,但外貌并非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因素。

參考資料:

1. Magnon, Valentin et al. “Sedentariness: A Need for a Definitio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vol. 6 372. 21 Dec. 2018, doi:10.3389/fpubh.2018.00372

2. Park, Jung Ha et al. “Sedentary Lifestyle: Overview of Updated Evidence of Potential Health Risks.” Korean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vol. 41,6 (2020): 365-373. doi:10.4082/kjfm.20.0165

3. Silveira, Erika Aparecida et al. “Sedentary behavior, physical inactivity, abdominal obesity and obesity in adults and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nutrition ESPEN vol. 50 (2022): 63-73. doi:10.1016/j.clnesp.2022.06.001

4. Haskell, William L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updated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vol. 116,9 (2007): 1081-93.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7.185649

5. Larson-Meyer, D Enett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nergy Cost and Metabolic Intensity of Yoga.”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vol. 48,8 (2016): 1558-69. doi:10.1249/MSS.0000000000000922

6. Jetté, M et al. “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S) in exercise test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functional capacity.” Clinical cardiology vol. 13,8 (1990): 555-65. doi:10.1002/clc.4960130809

7. Sambataro, Sergio et al. “TMJ Dysfunctions Systemic Implications and Postural Assessments: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Journal of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kinesiology vol. 4,3 58. 19 Aug. 2019, doi:10.3390/jfmk4030058

8. Peng, Houli et al. “Does head and cervical posture correlate to malocclu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vol. 17,10 e0276156. 25 Oct. 2022, doi:10.1371/journal.pone.0276156

9. Golanska, Paulina et al. “Temporomandibula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Aetiology and Biopsychosocial Modulation. A Narrativ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vol. 18,15 7807. 23 Jul. 2021, doi:10.3390/ijerph18157807

愿天下無疫

=丸=

免責聲明:本文為個人興趣創作,僅為讓更多普通人對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內容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單位、機構,未接受任何形式贊助,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公開平臺及自費購買,如果內容有誤,大家多做自我批評(不是)。

來源: 鹵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