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為發揮科技創新關鍵作用,聚焦科技力量,助力鄉村振興,由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發起,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專項基金公益支持,125家成員單位共同參與推動的公益項目——“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公益行動”正式啟動。
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是該項目全國首批5個試點縣之一。為助力海原縣鄉村振興品牌建設,項目實施單位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為海原縣第五小學和第四中學搭建了“科創筑夢鄉村科教服務站”。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服務站建立起了一種長效化、可復制的科教服務模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標桿性的科教服務體系。
跨越山巒 讓學生與時代發展接軌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在提供多樣科技教育資源包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策劃、組織、開展服務于當地農村中小學生的配套主題科普活動。2022年以來,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在海原縣第五小學和第四中學服務站先后開展了人工智能與少兒編程、機器人創意比賽解讀、水火箭體驗等科普活動,讓學生們在“用眼看”“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增強思維感知力。
“學生們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驅動下,他們積極參加活動,增強了實踐操作能力。孩子多來自農村,他們在服務站可以拼裝激光雕刻的蝴蝶,做得比老師們還好。”海原縣第四中學科教服務站負責人、該校九年級物理老師陳漢武說。
持續推進“雙減” 拓展科學實踐活動
為了幫助同學們更方便高效地使用硬件設施,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也提供了相應的軟件服務,包括組織科技教育專家志愿服務隊赴海原縣服務站對相關設備進行系統升級,并進行使用指導;打造科技教育志愿者隊伍,提升項目地區校長和科技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等。陳漢武介紹,“服務站的工作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挑戰,也是新的學習機遇。我們在教孩子的同時,也必須不斷提升自己,更新知識儲備,學習新的教學內容,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管理模式。”
在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指導下,海原縣第五小學和第四中學逐步健全課程教材體系、持續推進學校“雙減”工作,開發了科技教育相關課程標準,將科教服務站相關活動納入到了校本課程中,更大程度上允許學生們從興趣出發,自由探索科技魅力。今年4月,寧夏海原縣科教服務站與相關機器人編程中心展開合作,讓學生們在“星際爭奪戰—機甲大師”“垃圾分類飛行棋”等有趣好玩兒的科教活動中,感受技術帶來的各種可能。
形式豐富的科教活動,不僅為學生們自主思考提供了高質量范本,也是一種與其他興趣愛好相銜接的內容形式。科技為媒,學生們在此氛圍下,逐漸迸發出更多興趣愛好與發展支點。
走出去 看到更多的科技力量
除了在當地開展相關科技科普活動外,“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公益行動”項目還積極為各鄉村學校的學生提供“走出去”的平臺和機會,多維度、多渠道地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促進鄉村科學教育發展。
8月11日,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支持下,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她·未來”女童科學營在北京開營,其中,有5名來自海原縣的女中學生,她們與北京高校的教授和優秀大學生深入交流學習,到實驗室、科技企業參訪,體驗科技的魅力。現在,讓我們一起聽聽她們的感想吧。
“我們在聯想智能中心看到的智能掃地機器人、智能窗簾……一鍵按鈕就可以動起來,很便捷,這些都是我們那里很少見的,科技感滿滿,真的太酷了。”
“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如何快速準確上網搜索問題,解答了很多我過去搜索上的疑惑,讓我在搜索信息時更精確,能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提升自己。”
“我這次見到了很厲害的科技產品,之后我也想做和科普相關的工作,把科技內容都寫出來,讓人們,尤其是我們那里的人,了解科學技術、知道科學技術對我們生活的改變。”
活動不僅讓學生們感受了前沿科技新成果,也讓她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志向不止于心中——不限制,敢去想,有沖勁兒,可以到達更遠的未來。
回到海原,我要到服務站做志愿者去
在海原,“科創筑夢鄉村科教服務站”是學生們打破固有思維、開拓視野的重要一環,學生們通過相關活動見識到了科技的多樣性。項目提供“走出去”的機會,讓學生們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到了“科技賦能美好生活”。
“我想通過畫漫畫的方式,生動形象地讓小伙伴們知道現在的科技發展有多快,有多迅速。我想讓更多的朋友對科學產生興趣。”
“我想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告訴我們那里的同學和家長,我想讓大家都知道科技力量的強大。”
孩子們說回到海原,她們想要到科教服務站去做志愿者,幫助優質科技科普知識傳遞下去,讓“知識傳遞知識,夢想傳遞夢想”,告訴小伙伴們技術的邊界在“更遠的地方”。
聚焦當地特色,讓目光投向浩瀚星空
談到未來服務站的發展,陳漢武說,“真的很感謝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對我們科技教育的支持,期望項目能夠持續下去。寧夏被稱為‘星星的故鄉’,我們海原縣位于寧夏中南部,有適宜的經緯度、海拔、光線。希望之后能結合我們本地的特色,提供一些可以觀察星空的設備。”看向未來,陳漢武期待學生們能夠利用好“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公益行動”平臺提供的資源優勢,將視野繼續拓展,把目光投向浩瀚星空。
據了解,“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公益行動”項目以搭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化公益合作平臺為總目標,涵蓋農業科技服務、公共健康服務、科技教育服務三大方向,旨在通過“大聯合、大協作”的方式,整合社會力量和資源,協調推進鄉村“五大振興”。經過近2年的實踐,項目已在寧夏、陜西、河南、黑龍江、貴州、江蘇等地開展了眾多活動,累計受益群眾近11萬人次。其中,科技教育服務建設“科創筑夢鄉村科教服務站”已建立8所,組織開展鄉村科技教師培訓和研修活動受益師生3.1萬人次,鄉村中小學信息課程普及活動受益師生2.1萬人次,培訓科技志愿者700余人,公益捐贈各類科技教育器材及教具共1.1萬套,相關開展活動受益面積持續擴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科技力量。
來源: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