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國睡眠研究會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意味著“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睡不著、睡不醒或睡不好)”。“睡不著”,即入睡困難(入睡時間>30分鐘)或睡眠維持困難(醒后難以再次入睡),是最常見的睡眠問題。安眠藥是目前主流的解決“睡不著”的方式之一。可是,能睡著不代表睡的好。怎么才能睡好覺呢?

認知深睡眠

蝸牛睡眠在3月17日發布的《中國國民健康睡眠洞察報告》中提出,健康睡眠需要合適的入睡時機、足夠的睡眠時長和高質量的深睡眠。其中,深睡眠是睡好覺的重要指標之一。

2007年,美國睡眠醫學會將睡眠過程劃分為清醒期(W)、淺睡眠期(N1、N2)、深睡眠期(N3)和快速眼球運動(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期。其中,深睡眠期,又稱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不考慮年齡因素,當慢波活動占一幀的20%以上時判讀為N3期[1]。慢波活動:頻率為0.5Hz~2Hz,在額區測量的正負峰-峰區間的波幅>75uV,以對側耳部或乳突部電極為參考(F1-M1,F3-M2)。

慢波睡眠的時長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地減少[2]。健康年輕成年人每晚大概有2小時的慢波睡眠。老年人(>65歲)可能只有1小時左右的慢波睡眠或者根本沒有。

正常成人垂體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的分泌高峰在進入睡眠后不久。睡眠期間,大約70%的GH波動發生在慢波睡眠期,且在GH波動時的GH分泌量與慢波睡眠維持時間之間存在正相關性[3]。

動物研究表明,慢波睡眠在依賴海馬的空間記憶中作用重要,而對于不依賴海馬的程序記憶任務,慢波睡眠和REM睡眠都是必需的。關于人的研究表明,慢波睡眠對于外顯記憶(依賴海馬)更為重要,而REM睡眠對于內隱記憶(不依賴海馬)更為重要[4]。

2019年,波士頓大學研究者監控睡眠過程中腦波、血流以及腦脊液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當腦波呈慢波活動時,血液會周期性地大量流出大腦,腦脊液緊隨著大量流入大腦。腦脊液流入后會清除毒素,如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β淀粉樣蛋白[5][6]。一些研究者認為,慢波睡眠是阿爾茨海默病有希望的干預靶點[7]。

影響睡好覺的因素有哪些?

顧家床墊、蝸牛睡眠聯合發布的《中國國民深睡眠白皮書》中指出,打鼾、多夢是阻礙國民睡眠質量的兩大因素。隨著年齡增長,打鼾者的比例也在逐漸提高;過度疲勞、肥胖、嗜酒等均是誘發因素。

影響睡好覺的因素是比較繁雜的,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①睡眠環境

溫馨舒適的睡眠環境有利于改善睡眠質量、延長睡眠時間,包括適宜的臥室溫濕度、柔和的燈光等。

睡覺時室內溫度在20~23℃為宜[8]。夏季室溫25℃時,建議將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之間;冬季室溫18℃時,建議將相對濕度控制在50%~65%之間[9]。一般認為>50分貝的噪音就會影響睡眠,長期連續的噪音會引起多夢、易醒,深睡眠時間減少。臥室的燈光不宜太刺眼,過量的光線會抑制松果體分泌褪黑素。柔和、偏暗的燈光會促進睡眠[10]。

②睡眠衛生習慣

好習慣決定好睡眠。

規律作息是最重要的睡眠衛生習慣。作息時間不規律會導致入睡困難、頻繁醒來、早醒、睡眠質量不高等問題。

晚上不要大吃大喝,尤其是攝入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胃腸舒服、和順才能保證優質睡眠。睡前3小時避免劇烈的鍛煉。睡前不要玩手機、打游戲等。蝸牛睡眠的數據顯示,睡前玩手機的人群比不玩手機人群的失眠比例高13.4%。

③軀體疾病

慢性內科疾病患者患者往往報告有失眠癥狀,而失眠人群罹患各類內科疾病的發生率顯著高于非失眠人群。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失眠可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癥的發病風險[11]。

④精神障礙

大約有70%~80%的精神障礙患者均報告失眠癥狀,而大約50%的失眠患者同時患有一種精神障礙(如焦慮障礙、抑郁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癡呆等)。其中,失眠與焦慮、抑郁存在密切而復雜的聯系。睡前泡泡腳或聽聽舒緩的音樂或進行30~45分鐘的冥想,有利于身心放松,促進睡眠。

⑤其他

煙酒

煙草中的尼古丁會導致心跳加快,引起快速腦電波運動,導致吸煙者入睡困難、睡眠結構片段化、深睡眠減少,且更容易覺醒。睡前喝酒雖能縮短入睡時間,但深睡眠時間顯著減少。此外,酒精是利尿劑,會導致夜晚醒來上洗手間的次數增多;酒精還會使頸部肌肉松弛,使打鼾者的鼾聲更嚴重。一般而言,睡眠不良者在睡前4小時內不宜喝酒[10]。

寢具

影響睡眠的寢具主要包括床、床墊、枕頭等,正確選擇寢具與睡眠質量有重要的關系。床寬以人肩寬的2.5~3倍為宜,床太寬容易使人心理不安,床太窄容易掉床或活動受限[10]。如果身體與床面的接觸面積過小,會使承受部位的血液循環不暢,導致夜間過多的翻身而使人產生淺睡眠的現象。睡覺打鼾的人,不宜使用過高的枕頭。

睡姿

對于健康成人,仰臥位是最佳睡姿[10]。側臥位會壓迫肺和心臟,影響呼吸,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不過對于睡覺打鼾的人,仰臥位會加重打鼾,右側臥位是最佳睡姿。

過勞

輕度疲勞可促進入眠,但過度疲勞則會妨礙睡眠。如果睡前還處在緊張的工作狀態,則夜間容易醒來,且起床時會產生疲乏和多夢。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焦慮、失眠甚至抑郁[10]。

提高深睡比例的方法有哪些?

華為運動在2017年的一項數據顯示:中國人習慣在晚上12點后入睡,近七成人的睡眠質量不佳,僅有26%的人擁有正常的深度睡眠。

慕眠創始人孔祥認為,實現深睡必須注意舒適的睡眠環境、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床墊(軟硬適中)、枕頭、被褥,甚至睡衣。

此外,科學飲食、合理運動等對提高深睡比例也非常重要。

①科學飲食

首選,一定要吃早餐,不吃早餐會打亂生物鐘,易導致失眠。其次,午飯后避免喝咖啡,睡前避免攝入過多的液體或食物。晚餐最好在睡前2~3小時進行。

多夢、睡眠淺是當下大多數辦公族的睡眠問題。話說“夢想是要有的”,可是夢太多可不好。適當地攝入一些富含鈣的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富含鎂的食物(如綠葉蔬菜、香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谷物、堅果)以及其他飲品(如蜂蜜、安神花茶)、水果(酸櫻桃、奇異果)等,可較好地改善睡眠質量。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Ω-3有助于人體獲得更深度、更舒適的睡眠。富含Ω-3的食物包括南瓜籽、核桃、鮭魚和亞麻籽。詹姆斯.彭蘭德博士發現,鎂含量高、鋁含量低的飲食有助于不間斷的深度睡眠。綠葉蔬菜、芝麻等是鎂元素的集中來源[9]。

②合理運動

運動是失眠有效的非藥物干預、治療方式之一。建議中年女性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快走),改善睡眠;老年人適宜簡單、易學的鍛煉方法以改善睡眠質量,如八段錦[10]。

3月18日,中國睡眠研究會和慕思寢具、keep聯合發布了《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白皮書對數據分析后發現,堅持每天運動半小時以上的,尤其是每天早起運動的,選擇游泳、籃球、羽毛球等調動全身肌群運動,且將運動規律化的人,更容易獲得優質的睡眠。

③其他

聲音是調控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

Papalambros NA等利用鎖相環方法將聲刺激精確定位到睡眠慢振蕩的上段,能夠增強老年人的SWA和改善睡眠依賴性記憶儲存[12],以及遺忘性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SWA[13]。

溫度是調控睡眠質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夜間睡眠的環境溫度呈U型變化更有利于提高睡眠質量和工作效率[14]。Ajwad A等通過閉環系統調控環境溫度以提高小鼠的睡眠深度[15]。在年輕人,尤其是老年健康人和失眠患者中,夜間睡眠的間歇性皮膚溫度增高會抑制夜間覺醒,且將睡眠轉移到更深的階段。此外,腦電圖頻譜分析顯示皮膚溫度增高可增強低頻皮層振蕩[16]。體溫在白天與夜間溫差大,容易獲得深度睡眠。反之,睡眠淺的人則多是白天體溫不高,夜間體溫也不低,溫差較小的緣故。提高睡眠質量的三大體溫開關:入睡前90分鐘沐浴、足浴、室溫調節[17]。

小結

不管是提高深睡比例或睡好覺,其實皆需戰略上重視睡眠,即良好睡眠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戰術上輕視睡眠,即睡眠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是最不需要努力去做的事。任云卷云舒的心態、舒適的睡眠環境與寢具、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科學飲食與運動是優質睡眠的保障。擁有它們,睡眠問題將不再是大問題。

參考文獻

[1] Berry RB, Brooks R, Gamaldo CE, Harding SM et al.The AASM Manual for the Scoring of Sleep and Associated Events: Rules, Terminology,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v2.3.高和,殷光中,等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年.

[2] Carrier J, Viens I, Poirier G, et al. Sleep slow wave changes during the middle years of life. Eur J Neurosci. 2011;33(4):758-766.

[3] 趙忠新.睡眠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4] Ji D, Wilson MA. Coordinated memory replay in the visu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during sleep. Nat Neurosci. 2007;10(1):100-107.

[5] Fultz NE, Bonmassar G, Setsompop K, et al. Coupled electrophysiological, hemodynamic,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oscillations in human sleep. Science. 2019;366(6465):628-631.

[6] Grubb S, Lauritzen M. Deep sleep drives brain fluid oscillations. Science. 2019;366(6465):572-573.

[7] Lee YF, Gerashchenko D, Timofeev I, Bacskai BJ, Kastanenka KV. Slow Wave Sleep Is a Promising Intervention Target for Alzheimer's Disease. Front Neurosci. 2020;14:705.

[8] 趙忠新.睡眠的奧秘與調控技巧.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

[9] Shawn Stevenson.Sleep Smarter.陳亞萍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

[10] 陸林.中國失眠障礙綜合防治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11 ]張斌.中國失眠障礙診斷和治療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12] Papalambros NA, Santostasi G, Malkani RG, et al. Acoustic Enhancement of Sleep Slow Oscillations and Concomitant Memory Improvement in Older Adults. Front Hum Neurosci. 2017;11:109.

[13] Papalambros NA, Weintraub S, Chen T, et al. Acoustic enhancement of sleep slow oscillation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n Clin Transl Neurol. 2019;6(7):1191-1201.

[14] 蘭麗, 連之偉.改善睡眠熱環境可提高睡眠質量.科學通報.2020,65(7):533~534.

[15] Ajwad A, Huffman D, Yaghouby F, OrHara BF, Sunderam S. Sleep Depth Enhancement Through Ambient Temperature Manipulation in Mice. Annu Int Conf IEEE Eng Med Biol Soc. 2018;2018:1392-1395.

[16] Raymann RJ, Swaab DF, Van Someren EJ. Skin deep: enhanced sleep depth by cutaneous temperature manipulation. Brain. 2008;131(Pt 2):500-513.

[17] 西野精治[日].斯坦福高效睡眠法.尹鳳竹譯.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2018.

來源: 中國睡眠研究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