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水稻高產優質的基礎。但一個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要完全發揮其潛力,離不開栽培技術。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水稻栽培技術發生了很大變化,為水稻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四川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委員會水稻學組副組長馬均認為,總體而言,我國水稻栽培技術有四個方面的轉變。
首先,是栽培技術從傳統的精耕細作變為精簡化栽培,盡量少用人工,減少生產投入。
第二個方面,是栽培技術從以人工為主的栽培模式逐漸轉變為機械化、智能化。
第三個方面,是栽培技術從傳統的經驗式、粗放型的栽培方式,向精準化、標準化方向轉變。
第四個方面,是栽培技術從單純追求水稻單產提高,轉變為考慮水稻優質、高產、高效、綠色、安全生產等多目標平衡。
2003年,馬均來到了四川眉山東坡。2012年當地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后,馬均團隊在這里開始了水稻栽培試驗示范工作。如今,馬均和他的團隊建設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面積已達1500畝,并且今年將展示79個新品種和5個新技術。
栽培技術研究具有很強的公益性。當一種新技術誕生,專家們不但會把技術免費傳授給農民,往往還要自己花錢、花精力去做推廣。
在幾十年的生產實踐當中,馬均意識到栽培技術對于農民來說是非常迫切的需求。每當看到農民使用了新研發的技術,產量得到提高,馬均都會由衷地感到高興。對他來說,這項工作雖然辛苦,但也讓他在希望的田野上,收獲了栽培研究的樂趣。
監制 | 戰釗 程維紅
記者 | 宋雅娟 謝蕓 肖春芳
攝像 | 肖春芳 李錦
統籌 | 徐琴
文案整理 | 許婉儀(實習)
來源: 中國作物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