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出門之前,我都會習慣性地看一下天氣預報,除了陰晴風雨,我最關注的一個數值是溫度,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該穿什么衣服出門。這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參數,描述了物體的冷熱程度。
今天準備聊的話題,正是溫度,特別是物理上的極限溫度——絕對零度。
絕對零度,是這個宇宙中能夠達到的最低溫度,因為在這個溫度下,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的熱運動將完全停止。當然了,這是從理想氣體模型推導出來的極限。當物質間存在其他相互作用,特別是考慮量子效應的時候,運動是永遠存在的,這里不展開來講。今天重點聊下我們為什么需要不斷逼近絕對零度,以及我們是如何一步步逼近絕對零度的。
物質中存在著多種相互作用,也叫做力。已知的力包括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四種。而在我們日常生活層面上,展現的最多的是電磁力和引力。大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環境的熱運動會達到某種平衡,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狀態,物理學上稱之為“相”。溫度描述的實際上就是環境熱運動的強度。
當我們改變溫度,上面的這種平衡在某個臨界點就會被打破,使得物質從一個相轉變到另一個相,典型的例子就是溫度降低到0度以下時,水就會結冰,從液相變成了固相,而當溫度升高到100度時,水就會沸騰,從液相轉變為氣相。如果我們不斷地提高溫度,被某些較強的相互作用束縛在一起的物質就會逐漸散開,我們就可以不斷地去追尋原初的物質形態,這實際上就是高能粒子物理所做的事情。
配圖來自于圖蟲網
而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斷地降低溫度,一些比較弱的相互作用則開始逐步表現出來,展現出很多新奇的凝聚現象,比如說超導現象。盡管整個宇宙的溫度已經冷卻到了只有2.7K的溫度,也就是大約零下270度,但我們在地球感受到太陽的溫暖,溫度是很高的,要想在地球上探索各種低溫下的奇異效應并設法運用它們,就必須人為制造出穩定的低溫環境。
我們現代人對低溫技術感受最大的莫過于冰箱和空調了,夏天簡直是與wifi并存的生存必要條件。物理學家的追求當然遠不止此,它們總是希望窮盡所能去探尋所有可能的物質結構。與之伴隨的,就是對低溫環境的極致追求。
在獲取低溫的道路上,有一位我們非常熟悉的先驅,那就是法拉第。沒錯,就是那位發現電磁感應定律的法拉第,他在研究氯氣的化學性質時,一不小心就得到了液態氯,他總結出來是低溫和高壓所導致的。從此他一發不可收拾,一路液化了當時幾乎所有已知的氣體,只有氧氣、氮氣、氫氣等氣體搞不定,于是他認定這些氣體是“永久氣體”。后來的事實當然證明他錯了,不過搞氣體液化畢竟是他的副業,他不小心液化氯氣,是因為他當時是化學家戴維的助手,主業其實是搞化學。
接下來法國人卡耶泰液化了氧氣和氮氣,他用到了一個重要的效應——焦耳-湯姆森效應。現在的稀釋制冷機中,有一個重要的部件就叫“焦湯交換器”,是將氦氣液化的重要環節。氮氣液化將低溫極限推到了零下196度(77K)。
但更重要的人物是杜瓦。現在的低溫儲罐就叫做杜瓦。杜瓦的重要貢獻是液化了氫氣,采用的方法是逐級液化降溫:先將容易液化的氣體液化,然后做節流膨脹進一步降低溫度,再將另一種更難液化的氣體通入其中使其液化,再節流膨脹降溫,依次而行。采用這種大力出奇跡的辦法,他最終得到了零下260度的低溫。杜瓦的心愿是繼續攻克最后一種“永久氣體”——氦氣的液化,可惜這種氣體實在太稀缺了,他一直湊不夠,最終未能遂愿。
而接過這一棒的,是昂內斯,他當時是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實驗室負責人。在他帶領下,他們迅速將杜瓦的逐級制冷技術發揚光大,并且在鈔能力加持下,建立了大型的液化工廠,利用漢普森-林德循環、低溫杜瓦和焦耳-湯姆遜效應,他成功將氦氣液化了,溫度極限進一步推進到了零下269度,后來利用減壓降溫技術,又進一步推進到了1.5K,也就是約零下272度。他也因此獲得了“絕對零度先生”的稱號。昂內斯在液氦加持下又首次發現了超導現象,那就是另一個大故事了。氦液化技術成熟之后,液氦就成為了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低溫制冷液體之一,除了溫度低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氦氣是惰性氣體,無毒無害,不會爆炸,比液氫要安全得多。
不過,1.5K距離絕對零度其實還有一段距離,沖擊絕對零度的路還遠未結束。氦氣還有一種同位素氦3(3He)。這是一種常壓下永遠也不會變成固體的物質,通過對氦3的減壓降溫,理論上可以將溫度不斷逼近絕對零度,但它要求的抽速太高了,技術上無法實現。
后來,科學家們又發現了氦3溶解在氦4中的溶液,當溫度降低到大約0.8K以下時,會發生兩相分離,形成一個濃相和一個稀相,而當氦3原子穿過兩相分離的界面時,會帶走一部分熱量。這就成為了目前固體極低溫獲取的最重要技術——稀釋制冷技術的基礎。稀釋一詞的含義也正在于此。由于即便到絕對零度,稀相中仍然還有大約6%的氦3,因此這一制冷過程可以一直持續到非常接近絕對零度。稀釋制冷可以將溫度降至幾個mK,也就是比絕對零度只高出零點零零幾度。
再往下,還有核絕熱去磁技術,還可以將溫度降到1mK以下,至此,固體降溫的技術基本就到頭了。不過通過對一小團原子氣體進行激光減速,還可以將氣體溫度降低到微K量級。
低溫的極限到底在哪里,我們不知道,并且我相信探索的腳步也永遠不會停止。今天,我們發現極低溫下能夠開展一些可能會顛覆未來世界的技術——量子計算,如果有一天成為現實,這可能是極低溫技術帶給人類最大的福報吧!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金貽榮
審核:周曉亮(北交大物理實驗室)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