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60歲的韓阿姨突然發起高燒,胸悶、呼吸困難,輾轉多家醫院求醫,被診斷為急性腎衰竭。

去年,韓阿姨被診斷為腎病綜合征,持續服用糖皮質激素藥物,病情一直較為穩定。為探求病因,韓阿姨7月份轉入金銀潭醫院。

經檢查發現,韓阿姨患了肺結核,正是結核病導致免疫功能紊亂,致使原有疾病進展迅速,引發腎衰竭。

30歲的小齊今年也經歷了類似的事情。

2010年小齊被診斷患有紅斑狼瘡,服藥控制良好。今年6月,小齊發起了高燒,渾身乏力,認為是紅斑狼瘡活動,選擇前往風濕科診治。

半個月后,病情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糟糕了。7月份,小齊住進了金銀潭醫院,經檢查發現小齊是血性播散型肺結核。

經過抗結核等治療,韓阿姨和小齊都恢復良好,順利出院了。

為什么原本穩定的病情會突然出現變化呢?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結核二科主任魏明表示,科室經常會遇到這些患者,如糖尿病、 慢性腎病、風濕免疫疾病……

事實上,這部分人群結核的感染后發病率和病死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很多。

結核普遍易感

但不一定會發生結核病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以肺結核最常見。臨床多呈慢性過程,表現為長期低熱、咳痰、咯血等。

人群對結核菌普遍易感,人體感染結核菌后,在一生中發生活動性結核病的概率大約為10%,其中大多數(約85%左右)發生在感染后最初的兩年內。

感染者是否發病除與感染結核菌的數量、毒性因素有關外,與機體免疫力有關。

感染結核菌后

哪些人容易發生結核病?

免疫力較低的個體,如嬰幼兒、青春期、老年人、營養不良者,因為他們的抵抗力普遍較低,結核菌感染后更容易發病。

還有一些疾病患者,結核病更易找上門,比如:

1、接受生物制劑/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

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等,由于疾病相關的免疫紊亂和治療相關的免疫抑制導致患者免疫防御功能受損,常伴有感染的發生,如細菌、病毒、真菌、卡氏肺孢子蟲等感染,結核桿菌是其常見的病原菌之一。

2、HIV/AIDS人群

HIV/AIDS人群的結核病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30倍。這是因為HIV主要侵犯人體T淋巴細胞,大大地削弱了機體免疫功能,造成免疫缺陷,機體極易受到各種病菌的威脅,尤其是結核菌。

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和結核病可謂是一對“姐妹花”。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糖代謝異常,通常營養不良、身體消瘦、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被結核菌趁虛而入。同時,糖尿病患者體內糖含量高,代謝紊亂,甘油三酯水平上升,也有利于結核桿菌的生長和繁殖。

結核病共患病

1+1>2的疊加效應

上述這種在結核病基礎上同時患有1種或多種慢性病,從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的角度,將其定義為**“結核病共患病”**。

除了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等,還包括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內的多種疾病,如果這些患者又患了結核病,會更棘手。

因為共患病并不是簡單的1+1=2,這些疾病一旦“結伴”,就會相互影響,“狼狽為奸”,使得治療難度增大。

首先,結核病共患病增加了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結核病發病及重癥化的風險:

共患病往往導致免疫功能受損、代謝失衡和應激因素,這些因素有利于結核分枝桿菌新感染者出現結核病癥狀,并可能另外觸發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的激活,發病風險增加。

其次,共患病的復雜因素導致結核病診斷更為困難:

患者經常出現全身癥狀,如發熱、厭食和體質量減輕,這些癥狀無特異性,導致漏診或診斷的延遲。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進一步促進原有疾病急行進展,嚴重時危害生命。

參考文獻:《2022年風濕性疾病患者合并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診治的專家共識》《 慢性腎臟病合并結核病的治療專家共識(2022版)》

來源: 健康金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