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普博主發微博稱,在社交軟件上刷到前往祁連大草原的游客手持野生鼠兔的照片,甚至抓鼠兔已經成為當地熱門旅游項目。對此,青海省海北州疾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員提醒,這種行為存在風險,游客是不可以觸摸投喂鼠兔的,如果發現類似情況,可以向當地疾控或衛生部門反映。

鼠兔一度被“錯滅”

“鼠兔是兔,不是鼠?!敝袊破兆骷覅f會會員、動物學者冉浩進一步解釋說,鼠兔耳朵不像兔子那么長,反而短而圓,鼠兔在外形上有些像鼠類,因此得名。在生物分類學上,鼠兔是兔形目鼠兔屬的哺乳動物。鼠兔是分布在草原和荒漠的小動物,在我國分布有超過20種鼠兔,在青海、西藏等地就能見到高原鼠兔。

鼠兔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原住民”,因為數量多且啃食牧草,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度被當作害獸,被大量投毒殺滅。近年來,有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牧場退化并非鼠兔造成的。隨著對鼠兔生態價值的認識,“錯滅”情況有所好轉。

冉浩告訴記者,鼠兔是很多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如在我國青藏高原的優勢物種高原鼠兔是幾乎所有捕食者的獵物,它們的挖掘活動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草甸的營養循環,洞穴也被多種蜥蜴和鳥作為巢穴,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因此,“只要草原上的鼠兔不過度繁殖,沒造成數量過多,就不需要控制?!比胶普f。

不能隨意接觸鼠兔

正常情況下,野生動物對周圍環境非常警惕,不會主動接觸人類。冉浩提醒,鼠兔是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與人接觸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應激行為,也很容易發生人被抓傷咬傷的情況。此外,作為次要宿主,鼠兔身上可能會攜帶如鼠疫媒介蚤等病原生物,在青海玉樹就曾有因玩弄高原鼠兔而感染腺鼠疫的報道。

“事實上,我們應該盡量減少與任何野生動物的直接接觸。”冉浩強調,一方面這會干擾它們正常生活,投喂食物更會擾亂它們的消化系統和營養健康;另一方面,人和獸之間有可能互相傳播疾病,一些對人沒有多大影響的疾病可能對野生動物是致死性的,而一些對野生動物沒有太大影響的感染,對人也可能會造成嚴重疾病,如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在野生獸類中多為隱性感染,鼠疫耶爾森菌在部分嚙齒動物中也是隱性感染,但人一旦被感染,情況則有可能非常嚴重。

始終與所有野生動物保持安全距離,是非常重要的,對人和對動物都是保護。冉浩表示:“大家請一定記住,野生動物不是可以把玩的萌寵。為了讓捉拿野生動物的不文明現場徹底消失,每一位游客都應該樹立起正確的自然價值觀念。我們要學會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p>

來源: 科普時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