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地震、火災、洪澇、滑坡和泥石流、臺風……自然災害隨時可能發生,及早掌握防災自救技能,遇到災害及時自救互救非常重要。讓我們一起get實用的地質災害自救互救知識吧!

1. 地質災害臨災前兆有哪些?

地質災害發生前數天、數小時,甚至數分鐘,前兆是清楚的。只要普及地質災害防范的基本常識,及時撲捉前兆,迅速采取措施,就可以成功避免人員傷亡。

1.1 滑坡臨災前兆

(1) 在滑坡前緣坡腳處,堵塞多年的泉水有復活現象,或者出現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泉水位突變或混濁等類似的異常現象;

(2) 在滑坡體中部、前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

(3) 滑坡體前緣坡腳處,土體出現隆起(上凸)、地鼓現象;

(4) 邊坡有巖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聲響;

(5) 滑坡體周圍的巖(土)體會出現小型崩塌和松弛現象;

(6) 滑坡體裂縫或變形觀測數據突然增大或減小;

滑坡后緣的裂縫急劇擴展,并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

圖1 滑坡臨災前兆(Yashima and Huang, 2020)

1.2 崩塌臨災前兆

(1) 崩塌處裂縫逐漸擴大,危巖體的前緣有掉塊、墜落現象,小崩小塌不斷發生;

(2) 坡頂出現新的破裂形跡,嗅到異常氣味;

(3) 不時偶聞巖石的撕裂摩擦錯碎聲;

出現熱、氡氣、地下水質、水量等異常。

圖2 崩塌臨災前兆(Yashima and Huang, 2020)

1.3 山洪泥石流臨災前兆

(1) 山上樹木發出沙沙的擾亂聲和樹木斷裂聲;

(2) 深谷內傳來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

(3) 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

(4) 溝谷內河流突然渾濁;

(5) 溝谷深處突然變得昏暗,并有輕微震動感;

(6) 上游發生山洪泥石流時,有異常臭味出現;

(7) 動物出現異常行動。

2. 地質災害來臨時如何選擇逃生路線?

(1) 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

(2) 處在滑坡體上部,要用最快速度向山坡兩側穩定地區逃離;

(3) 處在滑坡體中部無法逃離時,找一塊坡度較緩的開闊地停留,避免和房屋、電線桿等靠的太近;

處于滑坡體前緣時,應最快的迅速向兩邊逃生;

圖3 撤離路線選擇(圖片來自網絡)

(5) 不要順著泥石流向上或向下跑,應向溝岸兩側山坡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6) 當無法繼續逃離時,躲避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是蹲在地坎地溝離進行躲避,注意保護好頭部。

3. 地質災害發生后如何開展自救互救?

偏遠山區地質災害發生后,道路、通訊毀壞,無法與外界溝通。應該盡快派人將災情向政府報告,以便盡快開展救援;在上游地區的人,如果發現了山洪泥石流癥狀,應設法立即通知可能收到影響的下游村莊、學校、廠礦等,以便及時躲避泥石流。

圖4 及時通知下游居民(圖片來自網絡)

(2)撤離地質災害危險區,應事先約定好撤離信號(如廣播、敲鑼、擊鼓、吹叫笛等)。制定的信號必須是唯一的,不能亂用,以免誤發信號造成混亂。

災害發生后,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巖體和滑坡隱患,并應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

圖5 組織人員巡查災區(重慶云陽,2000)

當滑坡、崩塌發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穩定下來,仍不時發生崩石、滑坍,甚至還會繼續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

圖6 滑坡未完全穩定時,不得隨意進入災區搜尋財物(四川宣漢,2004)

來源: 科普巖石力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