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請試著回想一下:
您的孩子是否一上學就開始哭,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您的孩子是在社交時表現得比較焦慮、緊張、恐懼,一到陌生場合,與陌生人或者在學校跟老師一句話也不說.
您的孩子是否曾說過“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媽媽,我不想去學校”.
.........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一些情況,趕緊重視起來,孩子可能出現了社交“難”的問題!
為什么孩子需要社交?
“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獨立存在”。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以打獵為生,為提高獵物命中率,確保族群的長遠發展,那時候的人往往會以群為單位進行生產活動,“群”意味著什么?團體!一個群體即一個小團體,有團體就會有競爭與合作,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均是社交的結果。
人的自然屬性決定孩子需要社交。古時人類穴居野處,去危就安的需要要求人必須以“群”為單位活動,抱團取暖,繁衍生息。時至今日,這種“團體”意識仍舊對人的生活產生影響。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孩子需要社交。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所謂社會性,即指人與他人共同生活或工作時表現出的行為與態度,表現為與他人出于社會心理目的發生交往的能力。
“眾心成城,眾口鑠金”這段話意為大家萬眾一心,如同堅固的城堡般堅不可摧,如果很多人一齊毀謗,就是金石也可以消亡。孩子社交在某種意義上是其對安全感的追尋,朋友多意味著幫手多,而幫手多,當個體在面對“危險情境”時,才能獲得更多“生”的機會。
孩子同齡社交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兩種情況:
孩子為獲得所謂“更多的朋友”過分討好對方,以至于不惜在友誼關系中處于“下”位,卑微請求別人和自己結交,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過度討好式社交”。
孩子出于自我防御的需要,避免自己在社交關系中處于“劣勢”地位,常用“自我中心”進行人際交往,這部分孩子在與同齡人交往時以自己為標準,不照顧他人的感受,“我好就是大家好”“世界圍著我轉”,這種社交模式稱為“自我中心式社交”。
良性的同齡交往是什么樣的?
孩子在進行人際交往時既要學會表達自我,同時又要善于傾聽他人,在尊重包容的基礎上建立良性社交。
在孩子的社交中,媽媽可以做些什么?
1.“該是誰的路,就讓誰走”
該是誰的路,就讓誰走。媽媽教育孩子過程中,需明白“幫助孩子成長不等于替孩子成長”,日常生活中,媽媽要學會放手,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交朋友,接受孩子人生路中出現的“錯誤”,同時陪伴孩子,與孩子共同感受生活中的“問題”,共同尋找生活的意義感。
2.“迷時做醒世,醒時做能事”
“迷時做醒世,醒時做能事”指“在迷茫困惑時,手頭有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在頭腦清醒時,要去做需要能力付出的事情。”家庭教育中,媽媽要善于識別孩子的“迷時”和“醒時”,依據孩子的狀態引導孩子進行學習社交等活動。
3.推動反思,找尋主動感
母親是一座燈塔,為孩子的成長路照明。同齡社交于孩子而言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媽媽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寫日記的方式,用文字記錄下他與其他孩子的交往互動時刻,與孩子多溝通,培養孩子形成良性的同齡交往模式。
來源: 智愛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