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鄭棉海(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人體需要不斷地補充營養物質,自然界中,動物和植物同樣也需要不斷地補充營養。
與人類相似,在森林這個大家庭中,植物和動物需要的營養物質很多,比如:氮、磷、鉀、鈣、鈉、鎂、鐵等等。其中,氮是最基礎并且非常重要的一種元素。這是因為,沒有氮就沒有蛋白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
植物體內的蛋白質含量最高可達到80-85%,而蛋白質中氮含量平均占了16-18%。在森林中,植物是很多動物的重要的營養食物來源,那植物的營養來源是什么?更進一步說,植物體內的氮是從哪里來的?
森林植物是怎么“吃”到氮的?
森林中的植物看似沒有手也沒有腳,好像也不會“動”,那它們是如何去獲取氮這種營養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地球上的氮分布在哪里。自然界中,絕大部分氮是以氣體(氮氣)的形式存在于空氣中,氮氣占了空氣體積的78%。如此高氮含量的空氣,是不是意味著植物只需要打開葉片上的氣孔,就能輕松把氮氣給吸收了?
其實不然,氮氣是無法被生物體直接利用的,即便是吸進去也會被原路排出來,因為氮氣沒法被植物直接“消化”。
空氣中的氮氣
(圖片來源:Veer圖庫)
那么植物究竟需要怎么做呢?
其實,植物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已經擁有了多種方法來獲取氮。
第一種,專門的植物做專門的事。有一類專門獲取氮的植物,稱為結瘤固氮植物。與其他種類的植物不同,這類植物可以與固氮菌共生合作,從根部結出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根瘤”。這樣一來,空氣中的氮氣就可以通過根瘤固氮的形式固定下來,然后進一步轉化成能被植物消化的“氨”。
正因為有了這種植物與固氮菌合作的基礎,植物只需要“討好”根瘤中的固氮菌(比如,給它們提供一些碳水食物),就可以從固氮菌那里交換得到它們想要的氮了。
固氮植物的根瘤
(圖片來源:Veer圖庫)
第二種,專門的微生物做更多的事。自然界中,如果僅有結瘤植物可以進行固氮也不行,這樣的話,氮供應市場豈不是被它們“壟斷”了?其實,森林中還有另外一類固氮菌,叫作自生固氮菌。顧名思義,它們沒有選擇與植物合作,而是自己出來打拼(自生自滅)。它們死亡后形成的殘體中保留的氮,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出來并被植物進一步利用。
自生固氮菌廣泛分布在森林中的各個角落,包括土壤、凋落葉、枯枝、腐木、附生植物,以及植物的葉片等等。森林給它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棲息環境滿足它們,而它們的出現,也造福了森林中很多植物對氮的需求。
微生物固氮
(圖片來源:作者自制)
第三種,人類提供免費的“霸王餐”。我們人類建造的工廠、企業,以及交通運輸排放到空氣的廢氣中,都有大量含氮的活性化合物。這些含氮化合物可以在空氣中隨風飄動,最后通過直接降落的方式(干沉降)或者溶于雨水后再降落的方式(濕沉降)進入森林中,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因此人類給森林植物提供了免費的“大餐”。
人類活動引發的大氣氮污染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表面:免費“氮餐”,實際:巨大代價
然而,人類給森林提供的免費“大餐”,似乎擾亂了森林的“市場秩序”。
無論是固氮植物還是固氮菌,它們進行固氮反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相比之下,有了天上這塊掉下的“餡餅”——從空氣中降落的含氮化合物,森林何樂不為呢?漸漸地,結瘤固氮植物不再進行結瘤了,固氮菌也似乎不想進行固氮了,大家都傾向于去索取這種不勞而獲的空氣沉降氮。
氮的供應方式
(圖片來源:作者自制)
事實上,自然界是否存在真正“免費的午餐”呢?答案是否定的,當森林缺乏氮的時候(營養不良),獲取氮是生物本能的反應。但是,當森林里面的氮已經很豐富了(營養過剩),就會適得其反。
空氣沉降的氮這塊“餡餅”根本無法聽從指揮,久而久之,落入森林中的氮就會越積越多,最終植物可能會因為氮太多而“撐死”,或者因為其他營養成分(磷、鉀、鈣等等)跟不上(各種營養比例的失衡)而變得“消瘦”。所以,氮的供應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免費的東西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森林中的固氮植物和固氮菌并不是都具有相同的想法,畢竟不同的選擇需要付出不同的代價。因此,仍然會有相當一部分的固氮植物和固氮菌選擇“自力更生”,需要多少就去“掙”多少。
在森林中,有些“聰明”(或者說是“懶惰”)的植物和微生物會直接利用空氣中沉降下來的氮補充營養,但是也有部分不太“聰明”(或者說是“勤勞”)的固氮菌在消耗著能量進行固氮。
事實上,我們發現,這些看似不太“聰明”的固氮微生物也不“笨”,它們巧妙地利用了森林中的低成本能量(比如,凋落葉和土壤有機質中溶解出來的碳),進行固氮。這種“以碳促氮”的方式,節約了它們自己的能量成本。這也正是森林社會“斗智斗勇”的真實寫照。
即便如此,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所排放的廢氣已經對森林的正常秩序造成了影響。
我們進一步發現,空氣中沉降進入森林的氮先是積累在植物和土壤中,土壤中的氮在微生物的硝化作用下釋放出更多氫離子(H+),導致土壤酸化。酸化環境不利于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長,生物的呼吸減弱,會導致植物細根和微生物死亡。
同時,土壤還會釋放出更多含氮溫室氣體(如N2O),加劇氣候變暖。因此,如果不對人為產生的廢氣加以控制,未來將會造成很多森林的氮營養過剩,可能會引發環境危機。
森林退化
(來源:Veer圖庫)
保護人類共有的森林家園
森林不僅是動植物的家園,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雖然我們不希望森林植物出現“營養不良”,但是我們也應該尊重大自然的規律。短期內,人類活動排放的含氮廢氣可能有益于植物生長,但長期而言,造成的危害將會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導致植物多樣性減少、森林環境惡化、溫室效應加劇等等。而這些最終也將影響人類的生活和健康。
當前,人類社會正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威脅,實現“雙碳”目標(碳中和、碳達峰)既是國家戰略,也是社會需求。森林是增加碳匯(從大氣中吸收溫室氣體)的重要生態系統,在未來,科學家們將進一步研究增強森林碳匯能力的機理,同時也將探索更多基于生物途徑的固碳技術。
對于我們而言,進一步提升保護環境的意識,尊重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種植和保護身邊的花草樹木,守護好我們共有的森林家園,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