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是一種高質量、高密度、零排放的清潔能源。據測算,全球核電已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850億噸。我國《“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到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有望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

在我國,從秦山一期的第二代核能系統,到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自主第三代核電機組完成研發乃至商業運行,再到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統特征的高溫氣冷堆首次并網,歷經多年技術積累和發展,國內核能發電量已位列全球第二。

核能發電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與相同等級的燃煤機組相比,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40萬噸。從不同電源品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強度來比較,核能發電的碳排放強度與水電、風電相當,低于光伏發電,清潔低碳優勢十分明顯。

綜合來看,核電在安全性、高效性、穩定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通過與可再生能源協調配合,確保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此外,核能除了生產電力外,還可以實現城市供暖、工業供汽、海水淡化、核能制氫等多場景綜合應用,為我國能源結構低碳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山東省海陽市實現核能供暖

核能供暖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核電站發電是核反應堆通過裂變加熱一回路的水,與一回路管壁外二回路的水發生熱交換,將二回路的水加熱成蒸汽,帶動汽輪機做功發電。核能供暖正是運用二回路的蒸汽,在中壓缸抽汽作為加熱熱源,與三回路的水發生熱交換,三回路的水就是供暖的熱網循環水,利用此即可進行供暖。

核能不僅可以供熱,還能用于海水淡化。通過抽取核電機組的蒸汽,驅動水熱通產裝置,可以將海水直接變成95℃的高溫高品質淡水。2020年11月25日上午,山東海陽核電水熱同傳科技示范項目投用,產出第一杯高品質淡化海水,經檢驗水質所有指標均優于國家飲用水標準。該項目可同時滿足供熱、供水需求。

核電可以承擔電網的基本負荷,具有持續穩定供電的優勢,核電與風光等新能源互為補充、協同發展,可以有效支撐大規模新能源上網消納,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隨著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不僅能夠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享受核電帶來的益處,同時,核能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價值有力助推了能源結構綠色轉型。

審核專家:何少華 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風能工程專業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來源: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