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今天都立秋了也沒人請我喝2023年的第一杯奶茶,但是已經被蚊子花式抽血好幾次了,干脆分享一下與蚊子有關(非常全面)以及無關(但蚊子背鍋)的一些傳染病,另外包括預防方式。
蟲媒傳染病·自行制作
分為四個部分:【疫苗可預防疾病】(內容最多)、【無疫苗可用疾病】、【如何高效防蚊】(最重要)
【疫苗可預防疾病】
先說說疫苗能夠預防的蚊媒傳染病,包括:乙型腦炎、登革熱、瘧疾、黃熱病、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感染。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疾病,其中前三種是我國的法定報告傳染病。
發病和死亡數據
①乙型腦炎:乙型腦炎又稱日本腦炎,是感染乙型腦炎病毒所致。大多數感染乙腦的人沒有癥狀或只有輕微癥狀,但少部分感染者會出現腦炎,大約1/4的患者死亡,存活患者約有30%將遭受永久性的智力、行為或神經系統問題,包括癱瘓、反復癲癇發作、無法交流或進行獨立的日常生活活動。
我國已獲批疫苗:8月齡兒童可開始接種,包括:乙腦減毒活疫苗(2針,免費)、乙腦滅活疫苗(4針、自費)。
②登革熱:登革熱是感染登革熱病毒(1~4型)感染所致,大約1/4的感染者會出現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伴惡心、嘔吐、皮疹、疼痛(眼睛疼痛,通常是眼后部、肌肉、關節或骨骼疼痛)。大多數人大約一周后就會康復,但也有可能幾小時內就致命,未經治療患者病死率約為10%~20%,及時治療能夠降至約為1%。
已獲批疫苗:海外已有兩種已獲批疫苗,一種在美國獲批用于9-16歲既往感染過登革熱的人群(因有ADE效應因此不能用于未感染人群接種),另一種在歐盟獲批用于4歲以上人群。我國尚無登革熱疫苗獲批使用。
③瘧疾:在我國又被俗稱為“打擺子”,主要是因被蚊子叮咬感染瘧原蟲所致,典型癥狀有發熱、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重癥病例會出現黃疸、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經治療的重癥瘧疾的病死率一般在10%~20%之間,但孕婦的病死率能高達約50%。
斯氏按蚊的幼蟲。成年的雌性斯氏按蚊,是已知的瘧疾傳播媒介。圖源:phil.cdc.gov
已獲批疫苗:目前僅有一款瘧疾疫苗獲批并被國際組織采購用于非洲地區6周齡-17月齡兒童對抗瘧疾,全程接種需要4劑。我國尚無瘧疾疫苗獲批使用。
④黃熱病: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感染所致,因為一些患者會出現黃疸因此得名。大部分感染者可能類似于輕度流感的癥狀,約15%的病例會出現發冷、腰痛、頭痛和發熱,嚴重時會出現黃疸、尿色加深、嘔吐,甚至粘膜和胃腸道出血。15%病例會發展為重癥患者,30%至50%的重癥患者會死亡。
我國已獲批疫苗:由于我國并非黃熱病發病區,因此黃熱疫苗僅供9月齡以上赴黃熱病疫區的國際旅行人群接種,接種劑次為1劑。
⑤基孔肯雅熱:這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最常見的感染癥狀是發熱和關節疼痛,其他癥狀可能包括頭痛、肌肉疼痛、關節腫脹或皮疹。雖然病死率較低,但可能導致長期的慢性關節炎,癥狀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實驗室確診病例在感染后3個月和6個月出現風濕性或肌肉骨骼性疼痛的比例分別為40%和31.3%。
疫苗(在研):基孔肯雅熱疫苗目前處于三期臨床階段,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對18-64歲人群進行單劑次接種后22天的中和抗體陽性率(因為不知道基線所以不用“陽轉率”,下同)為98%,65歲及以上人群抗體陽性率為87%。全球尚無基孔肯雅熱疫苗獲批使用。
⑥寨卡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感染可以說是蚊媒傳染病中最“溫和”的一種情況,60%~80%的人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癥狀包括皮疹(≥90%)、結膜炎(55%~82%)、發熱(65%~80%)、頭痛(45%~80%)、關節痛(65%~70%)、肌痛(48%~65%)和眼眶后疼痛(39%~48%),大多數可自愈,但孕婦感染可能引發胎兒畸形。
疫苗(研發):全球有多個寨卡疫苗正在研發,均未完成2期臨床研究,因此仍需等待。
【無疫苗可用疾病】
一些和蚊子相關但沒有疫苗的傳染病包括:絲蟲病、東部馬腦炎病毒感染、拉克羅斯腦炎、圣路易斯腦炎、西尼羅病毒,另外還有很多國內發現過但是非常冷門的病毒,目前均無疫苗可用。
①絲蟲病:絲蟲病也是我國的法定報告傳染病,指絲蟲寄生在淋巴組織、皮下組織或漿膜腔所致,臨床表現包括絲蟲熱相關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并伴有頭痛、發燒、寒戰和全身不適等非特異性癥狀,絲蟲膿腫導致的局部腫脹和疼痛直至破裂,急性皮膚淋巴管腺炎以及相關的淋巴水腫。一般治療后預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象皮病。
②東部馬腦炎病毒感染、拉克羅斯腦炎、圣路易斯腦炎、西尼羅病毒:大多數信息均來自于外媒,國內新疆地區也曾爆發過西尼羅病毒感染,但總體較少因此不多做闡述。
③比較冷門的病毒:其實我國還發現過很多蚊媒傳播病毒并導致病例出現,但一般無需過多關注,相關病原體包括塔海納病毒(TAHV)、巴泰病毒(BATV)、朝陽病毒(CV)、蓋塔病毒(GETV)、辛德畢斯病毒(SINV,也有人翻譯為“新培斯病毒”)、羅斯河病毒(RRV)、版納病毒(BAV)、遼寧病毒(LNV)、卡迪皮羅病毒(KDV)、云南環狀病毒(YOUV)、淡色庫蚊濃核病毒(CppDNV)等。
順帶一提的是,艾滋病毒、乙肝/丙肝病毒、人乳頭瘤病毒、猴痘病毒均不會通過蚊子傳播,如果有人告訴你感染了這些病毒是被蚊子咬的,請在現實世界和網絡均將其拉黑……
【如何高效防蚊】
無論對于有疫苗可以預防的病原體所致疾病還是無相關疫苗的疾病,其實都可以采用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預防疾病風險——防蚊。
根據CDC等專業機構建議,防蚊的方式包括:
①使用驅蟲劑:安全有效的驅蚊劑(包括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含有以下活性成分之一:避蚊胺、派卡瑞丁、IR3535、檸檬桉樹油(OLE)、對薄荷二醇(PMD)、2-十一酮。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驅蚊用品中的活性成分是什么,活性成分濃度越高,保護持續時間越長。活性成分<10%的產品可能只能提供有限的保護,通常為 1-2 小時。提供緩釋或控釋(微囊)配方的產品,即使活性成分濃度較低,也可能提供更長的保護時間。
研究表明,避蚊胺的功效往往在濃度約為50%時達到峰值,高于該濃度并不會顯著增加對蚊子的保護時間。
②遮蔽:在蚊蟲較多的區域采取穿長袖襯衫和長褲避免蚊蟲叮咬(當然也要根據環境溫度等情況決定,除了蚊子之外還要考慮高溫相關的疾病風險)。
③房屋阻隔蚊蟲:可以使用空調或門窗紗窗防蚊,如果無法在家中或酒店內保護自己免受蚊子侵擾則可以使用蚊帳。
④手機APP:世衛組織曾發布過一款防蚊APP(下圖),可以通過發出人類無法聽到的聲音驅逐蚊子,有興趣可以試試(反正我沒興趣)。
⑤燃燒蚊香(不推薦):盡管蚊香已經被發現可以降低雌蚊產卵并降低孵化率,也可以一定程度阻止蚊子叮咬,但一些蚊香中的除蟲菊酯(也是一種低毒農藥)可能對人體有慢性毒性。此外,一根蚊香產生的顆粒物質量與75-135支燃燒的香煙所產生的顆粒物質量相同,而燃燒的蚊香釋放的甲醛量堪比50支燃燒的香煙產生的甲醛。
最后用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張防蚊科普動圖收尾吧,希望大家科學防蚊,遠離蚊蟲叮咬。(此處應有廣告但……)
愿天下無疫
=丸=
免責聲明:本文為個人興趣創作,僅為讓更多普通人對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內容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單位、機構,未接受任何形式贊助,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果內容有誤,大家多做自我批評(不是)。
來源: 鹵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