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芳君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審核:劉 莎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副主任醫師
肺功能檢查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常用、最簡單有效的功能診斷和篩查的檢查手段,可用于肺及氣道疾病的早期診斷、呼吸困難的病因鑒別、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判斷、藥物療效的評估、手術耐受力的評估及危重患者的監護等。目前兒童肺功能檢查的普及率不高,家長朋友們對檢查的認知度也不高,并且存在一些認知的誤區,因此,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臨床中家長們對于肺功能檢查存在的七個認知誤區。
誤區一:認為肺功能檢查就是檢查肺活量
肺功能檢查是運用呼吸生理知識和特定的儀器對受試者的呼吸功能進行檢測和評價,臨床檢查項目和方法較多,臨床意義也不盡相同,其中肺通氣功能檢查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項檢查,通過檢查不僅能得到容積參數肺活量,還能獲得一系列的流量參數,從而評估氣道有無阻塞、限制性功能障礙。由此可見,肺活量只是眾多肺功能檢查方法中的一個主要參數。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誤區二:認為肺功能檢查就是“吹口氣”,孩子都能完成檢查
兒童肺功能檢查是通過孩子“吹口氣”的吸呼動作完成檢查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隨便“吹口氣”就可以了。如肺通氣功能檢查要求孩子平靜呼吸、用力吸氣、快速用力呼氣、呼氣過程不中斷直至完全呼完、再用力吸氣,這個“吹氣”是有一定的難度和嚴格質控要求的,如果孩子的“吹氣”達不到檢查的質控要求,檢查結果就會有偏差。因此,兒童肺功能檢查的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孩子主動、良好地配合,孩子不能配合檢查是此項檢查的禁忌證。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誤區三:認為嬰幼兒聽話不哭鬧,肺功能檢查就可以在孩子清醒的狀態下檢查
嬰幼兒肺功能檢查主要為潮氣呼吸法,是用面罩罩住孩子口鼻,通過流量傳感器收集平靜呼吸狀態下的呼吸信號。檢查不需要技術員的引導和孩子的配合,質量控制的關鍵在于孩子呼吸的平穩度,如果孩子是清醒或淺睡狀態,呼吸是不平穩的,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所以嬰幼兒肺功能檢查需在孩子中深度睡眠下進行,建議服用藥物助眠。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誤區四:認為孩子馬上3歲了,吹氣球很厲害,可以做“吹氣”的肺功能檢查
兒童處于快速生長發育期,不同年齡兒童的肺容積、氣道管徑、呼吸阻力等呼吸解剖和生理功能均不同,因此,肺功能檢查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和心智特點選擇不同的檢查方法。3歲以下的嬰幼兒主要為潮氣呼吸法;3~5歲配合良好的孩子,可行“吹氣”的用力肺活量檢查,配合不佳者應選擇潮氣呼吸法或脈沖振蕩檢查。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誤區五:認為“吹氣”的檢查要比“睡覺”的檢查更準確
“吹氣”的檢查即用力肺活量檢查,“睡覺”的檢查為潮氣呼吸法,兩種方法的檢查原理相似,只要檢查符合質控要求,結果均是準確的。兩種檢查方法的區別在于,依據孩子氣道和肺生長發育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的心智狀況和配合能力,分別適用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誤區六:認為孩子“感冒咳嗽”了,會影響肺功能檢查結果
孩子有“感冒咳嗽”等相關癥狀,無論臨床診斷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或是肺炎,均可通過肺功能檢查了解孩子呼吸功能是否有損害、損害的類型和程度。因此,孩子“感冒咳嗽”就是肺功能檢查的適應證。但如果孩子有支氣管哮喘的病史,近期呼吸道感染可能會加重氣道高反應性,甚至誘發哮喘急性發作,此時行支氣管激發試驗,可能會影響試驗結果。
圖5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誤區七:認為支氣管激發試驗或舒張試驗結果可診斷或排除哮喘
支氣管激發試驗或舒張試驗屬于可變氣流受限的客觀檢查,對哮喘的診斷具有決定性的價值,但檢查結果陽性不能等同于哮喘,同樣檢查結果陰性也不能完成排除哮喘的診斷。哮喘的診斷必須結合孩子臨床特點和體征,對病情進行綜合評估,不能僅依據肺功能檢查結果進行判斷。
結語:肺功能檢查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診斷評估的重要輔助檢查,家長朋友們只有走出肺功能檢查的認知誤區,才能正確認識肺功能檢查,提高臨床診療的依從性,從而更好地守護孩子健康。
參考文獻
高怡,鄭勁平.肺功能檢查管理規范[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