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6歲少年,厭學在家,父母一要求他上學,就開始大喊大叫,誰勸都不行。

一個15歲的初二學生因為要求母親買電腦,被母親拒絕后,該男孩竟拿起菜刀,站在居民樓的窗臺上大喊“我要跳下去了!”。

一名12歲的少年,在網吧泡了三天三夜,餓了就喝水,困了就在桌上打盹,通宵達旦地玩游戲,當家長找到他時,他的身體已經虛脫,幾近死亡。

青春期是一道坎,孩子唯有克服種種困難,逆流而上,方可“鯉魚躍龍門”,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談到青春期,不少媽媽就會聯想到自家孩子可能會早戀,情緒暴躁不定,開始和家人唱反調,不服管教.不由得聞之“色變”,仿佛孩子進入青春期這件事是豺狼虎豹,能夠瞬間扼住家庭命脈,決定家族興衰。

“寶媽勿慌!淡定~淡定~淡定~青春期其實是個寶貝呢~”

請媽媽們試著回想自己青春時期的片段:

那時候,青春年少,你緊追時代潮流,和三兩好友一起,滑旱冰,跳迪斯科

那時候,你為了看一眼暗戀的少年,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路過”他所在的班級

那時候,你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省吃儉用,攢幾個月的錢,買一條喇叭褲

..................

在你的青春期中都包含了什么?暗戀、沖動、奮斗、追求……

同樣,在孩子的青春期也一定包含了悸動,好奇,沖動.......

青春期充滿神秘和誘惑,讓人不禁沉溺其中,不住探索。

“青春期”有哪些特點?

生理的發展

青春期,孩子的身體發育迅速,表現為體重、身高上漲,肌肉逐漸發達,體力迅速增強,身體各個器官發育至最佳狀態,男生女生的第二性征出現等。

成人感VS幼稚感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會產生一種“成人感”,即認為自己已經是一位大人了,他們有自由社交,以及自己做決定的權利,通常在處理問題時表現得比較沖動,缺乏深思熟慮,這時候的孩子用“初生牛犢不怕虎”來形容最為貼切。

同時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他們渴望參與成人的角色,也希望別人能夠以大人的模式平等地對待他們,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

但是由于這一時期的孩子社會經驗相對較少,在面對新事物時難免會固著于以往孩子式的思維模式,所以這一時期的孩子表現出“成人感”與“幼稚感”并存的特點。

獨立性VS依賴性

“成人感”出現后,孩子就不太愿意被父母管束,獨立意識進一步增強,這時候的孩子往往表現出跟父母唱反調的情況,比如父母讓做這個,他偏要做那個,對于父母提供的意見建議,全部拒絕等。

但這一時期,孩子的社會閱歷不足,面對碰壁挫折時仍想要尋求家人的幫助,再者,孩子的經濟在這一時期尚未實現獨立,所以在經濟上,孩子也需要依賴于父母。

青春期是一個“放大器”,養育者在孩子小時候種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結出什么樣的果實,利用好青春期,孩子能夠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對其未來的成長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孩子則容易出現自卑,缺乏激情,對未來失去方向等。

對青春期的孩子,媽媽可以做些什么?

01引導孩子正視青春期

進入青春期是正常現象,而非問題。當寶媽發現自家孩子進入青春期,請不要給孩子營造一種“青春期可恥”的氛圍。青春期就像彈簧,媽媽越往下壓,試圖不讓孩子進入青春期,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反而越大。相反,媽媽與孩子共同探討青春期的變化,和孩子分享自己當時青春期是如何度過的,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不論是青春期還是將來孩子在面對未知的問題時,切記“唯有正視問題,方能克服恐懼”。

02溝通是通往成功的橋梁

溝通是連接心靈的紐帶,媽媽通過與孩子溝通,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叛逆,獨立意識增強,愛慕異性等特點,這時候,媽媽面對孩子的“脫軌”,要以溝通代替暴力打擊,以柔克剛,與孩子一對一近距離地溝通,陪同孩子愉快地度過青春期。

03和孩子共同探討“我是誰”這個話題

自我概念越清晰,青春越快樂。前面筆者提到,這一階段的孩子面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孩子可能會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等等,媽媽在這一時期可以與孩子共同探討孩子對自己的規劃,引導孩子形成關于“我是誰”的認知,以此激發孩子向前的動力。

來源: 智愛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