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有一種說法,就是喝酒后臉紅的人,酒量都比較好,而且是越紅證明酒量越好,越喝得。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一起來了解學習一下關于喝酒的認識誤區,健康飲酒,身體才會更健康,生活才會更幸福。
酒精的吸收和排泄
人體攝入酒精后進入胃內,約10%左右被胃吸收,剩下的部分被胃液稀釋后進入小腸,由小腸黏膜細胞吸收后進入血液。
進入血液后的酒精,約90%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肝臟,被肝臟分解代謝,剩下的部分通過汗液、尿液和呼吸產生的水蒸氣排出體外,所以喝酒多了的人,你靠近他會感覺到明顯的“酒氣”。
由于酒精可以直接作用于胃腸道黏膜細胞,不論酒量的大小,喝酒都會引起胃腸道的損傷,久而久之可能會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酒精的代謝過程
進入肝臟的酒精,首先在乙醇脫氫酶(ADH)的作用下轉變為乙醛,乙醛再在乙醛脫氫酶(ALDH)的作用下,轉變為乙酸(醋的主要成分,對人體無害),乙酸在肝臟P450酶系的作用下轉變成二氧化碳(CO2)和水。
二氧化碳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水通過腎臟排出體外,至此完成整個酒精的代謝和排泄。
但是肝臟對酒精的代謝通常較為緩慢,而胃腸道對酒精的吸收就快得多,所以解酒的過程通常都會很漫長,如頭天晚上喝醉了,可能第二天還會有醉酒的表現。
喝酒臉紅的原因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酒精的代謝過程會產生許多中間產物,其中的乙醛對人體有極強的毒副作用。
首先,它可以導致人體毛細血管擴張,發生組織液滲漏,表現為皮膚潮紅,以臉、脖子、上胸部和眼睛最為明顯;其次,它具有極強的致癌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致癌物分類,乙醛屬于一級致癌物(有明顯證據證明其對人體細胞致癌)。事實上,如今肝癌的高發生率與喝酒關系很大。
乙醛脫氫酶缺乏的人群在喝酒后,酒精通過乙醇脫氫酶作用轉變為乙醛,而乙醛不能轉變為乙酸,從而導致乙醛在體內堆積,致使毛細血管擴張發生組織液滲漏,出現皮膚潮紅的表現(喝酒上臉)。我國大約35%的人群體內是缺乏乙醛脫氫酶的,所以這部分人應當少喝酒或不喝酒。
喝酒后的不同表現
如果您在喝酒的時候留意一起喝酒的朋友的表現,您可能會發現一些趣事,有些朋友喝酒后面色正常,無論喝多少都不會改變;有些朋友喝酒后會表現為面色潮紅;有些朋友喝酒后就表現為面色蒼白,如果再多喝一點,可能就直接倒下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1、酒后面色正常。這部分人群是因為體內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都很高而且量夠多,吸收的酒精能夠迅速被代謝和排泄掉,所以基本不會沒有什么明顯的表現。
2、酒后面色潮紅。這部分人群體內乙醇脫氫酶活性正常或很高,但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很低或量不夠,出現乙醛堆積,進而出現面色潮紅。
3、酒后面色蒼白。這部分人群體內兩種酶的活性都很低或量都不夠,在飲酒后,酒精入血將血液稀釋,表現為面色和皮膚蒼白,這部分人群應當避免飲酒。
喝酒的一點建議
如今生活水平改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也變多,免不了聚餐飲酒。為了健康,更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給出一點點喝酒的建議。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的推薦,成年男性每天飲酒量不超過25g(折合酒精度60°)、女性每天飲酒量不超過15g(折合酒精度60°),所以各位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適量的飲酒。如果是肝炎、高血壓、腎病等慢性病患者,應當絕對禁酒。希望大家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為了一些外在的東西而透支自己的健康。
綜上所述,喝酒臉紅是因為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從而導致乙醛在體內堆積的表現,不是說明臉紅酒量更好,相反這部分人應當避免飲酒。希望大家正確認識飲酒,健康飲酒。
來源: 波波醫生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