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塑料污染治理迫在眉睫,多國已陸續發布針對“塑料污染”的治理政策。然而,目前一些嘗試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方案實際上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識別和摒棄這些虛假的治理方案,才能真正切實有效地推動治塑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塑料污染影響深刻,治理行動迫在眉睫

憑借便利性、多功能性和耐用性,塑料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塑料的廣泛使用也對環境、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產生了重大地負面影響。

為此,我國已采取各種措施,包括發布減少塑料使用導向文件、推廣回收和循環經濟模式,以及提高人們對負責任的塑料使用和處置方法的認識。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先后發布《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務領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強調加強對零售餐飲等領域禁限塑的監督管理和推進農膜治理、規范塑料廢棄物收集和處置、開展塑料垃圾專項清理兩方面內容。

2021年,發改委發布《“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要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積極推動塑料生產和使用源頭減量、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產品,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利用,著力提升塑料垃圾末端安全處置水平,大力開展塑料垃圾專項清理整治,大幅減少塑料垃圾填埋量和環境泄漏量,推動白色污染治理。

圖 | Unsplash

目前,歐盟已經構建了由1項戰略(歐洲塑料戰略),5項法規(《關于包裝和包裝廢棄物的指令》《廢棄物框架指令》《歐盟一次性塑料指令》《歐盟塑料袋指令》和《歐盟關于塑料廢棄物運輸的指令》)和2項提案(《歐盟塑料稅》《歐盟碳邊境稅》)組成的政策法規體系。此外,還發布了《關于一次性塑料的指令 (SUPD)》,指出全面禁止 15種一次性塑料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今年3月,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通過《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提出建立一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到2024年達成一項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推動全球塑料制品在生產、設計、回收和處理等環節的全面治理。

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通過終止塑料污染的決議
圖 | 聯合國

二、認識這些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錯誤方法?

隨著相關政策的發布,全球掀起了一系列治理塑料污染的活動。然而,目前一些治理塑料的方案正在遭受眾多質疑。因此,辨別塑料污染治理虛假方案,確保提出的解決方法具有實質性和可行性也是治塑環節非常關鍵的一環。

那么怎樣的塑料污染解決方案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解決方案?不斷被世界各地采取的解決方案中,哪些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是舍本逐末的?

為討論一些治理塑料污染解決方案的公正性和準確性,關注全球塑料污染問題的國際機構 Break Free From Plastic (BFFP) 建立了一個有關塑料解決方案評論網頁,對7個塑料污染解決方案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質疑。

迷思一:生物基塑料,是“可再生的”?

生物基塑料,是部分或全部由甘蔗、玉米或馬鈴薯淀粉等生物原料制成的。雖然由生物原料制成,但實際上大部分生物基塑料是不可生物降解的。

同時,歐洲沖浪者基金會發布的報告《塑料虛假:落入生物塑料陷阱》中提出,在某些情況下,塑料只需 20% 為生物基即可滿足認證要求,因此大多數生物基塑料實則還混合有化石燃料基材料,在一些條件下化石燃料材料甚至可占產品的 75%。這些由混合材料以及純生物基聚合物制成的塑料在化學和功能上通常與傳統塑料相同。

通過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分析,在能源使用、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和生態毒性方面,生物基塑料與傳統塑料一樣有害,甚至更嚴重。這是由于制造生物基塑料的作物很少是可持續種植的。

這些作物的種植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能源、殺蟲劑和化肥,高度資源密集的特性削弱了生物基塑料的潛在可持續性。

2013年發布的《生物塑料的可再生原材料和原料》表明,如果生物基塑料完全取代傳統塑料,需要多達7%的全球耕地來生產必要的農作物。

生物基塑料原料與糧食作物之間的土地競爭可能會推高糧食成本,并可能進一步刺激世界各地將森林轉變為農田。

此外,這些塑料并不會因為它們來源于天然生物就一定更安全。許多生物基塑料本身就有毒,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有毒副產品,或含有有毒添加劑。因此,生物基塑料并不是傳統塑料更可持續的替代品。
一些條件下生物基塑料中化石燃料基材料占比可達 75%

圖 | GAIA
迷思二:生物可降解和可堆肥塑料,更為環保?

生物降解塑料是可以被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自然界中發現的其他分子的塑料。 可以由傳統的化石燃料或馬鈴薯淀粉等生物原料制成,抑或兩者混合制成。于是,“生物可降解”時常被認為是更為環境友好的。

可堆肥塑料是一種可生物降解塑料,經證明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分解,例如工業加工過程。

然而,不同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需要不同的溫度、濕度、氧氣濃度和時間長度下才能真正分解成有機材料。當處于不理想的降解條件下,例如需要高溫工業堆肥的生物降解塑料卻被丟在草地上,這些所謂“可降解”的塑料其實無法在一定的時間內得到分解。

用生物可降解塑料替代傳統塑料無助于減少塑料垃圾,甚至可能阻礙當前的垃圾回收工作。 可堆肥塑料和生物可降解塑料都不適合重復使用,因為它們的設計目的是比傳統塑料更容易降解。 出于同樣的原因,可生物降解塑料會降低混合可回收材料的質量,有時被視為回收系統中的污染物。當在開放環境中亂扔垃圾時,可生物降解塑料可能與傳統塑料一樣存在問題。

迷思三:氧化降解塑料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氧化降解塑料是基于傳統化石燃料材料,混合有添加劑(有時稱為促氧化劑或促降解劑)的塑料。當暴露在足夠的陽光、氧氣和/或熱量下時,可以加速材料分解成更小的碎片。

然而,現實世界的條件并不總是允許這種碎片產生,氧化降解塑料有時在露天環境中仍可以保持完整多年,從而導致與傳統塑料相同的生態影響。當它們成功破碎時,氧化降解塑料只是經歷了一個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片的快速過程,從而導致微塑料污染,而不是像可生物降解或可堆肥的塑料那樣在適宜條件下能夠轉化成有機物。

此外,從設計上來說,氧化降解塑料中的添加劑使其比傳統塑料更不耐用,限制了其重復利用的適用性,并可能降低混入可回收材料中最終導致回收系統質量和經濟價值下降。

氧化降解塑料制作流程
圖 | naturbag
迷思四:化學回收,塑料具有良好的循環性?

化學回收,是一組使用熱、壓力和/或化學溶劑將塑料廢物分解成基本構件,然后將其重新制成新塑料的過程。

從理論上講,化學回收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方法來管理塑料廢物,特別是對于難以回收的塑料。 然而,在實踐中,這項技術暴露出來許多弊端,如技術不成熟、經濟上不可行、物流上具有挑戰性,具有顯著的碳足跡,產生威脅人類和生態健康的有毒副產品等。

此外,每次循環回收過程都會導致原材料的大量損失,從而永遠需要新的塑料投入。全球焚燒替代聯盟發布的化學回收設施的數據顯示,多達 35% 的塑料原料可能會在回收過程中損失。

同時,化學回收所提出的“循環性”進一步受到基礎設施和運行所需的大量能源的阻礙。這些能源投入反過來又會導致碳排放并提高生產成本,以至于化學回收塑料難以與低成本的原生塑料競爭。

一篇2020年發的調研成果(《美國“化學回收”行業調查》)中提出,每生產 1 公斤新塑料,可排放 3.9 公斤二氧化碳,這不包括與用作投入的原始塑料廢物的生產相關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或與后期處理相關的排放量。

而來自美國環保局的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擬議的37個化學回收項目中,截至2020年只有3個項目投入運營,而且沒有一個項目成功地以商業規模生產新塑料。
化學回收流程
圖 | GAIA
迷思五:焚燒發電,可以很好應用于塑料垃圾處置?

焚燒是處理生活垃圾的一種方式。 大多數焚燒設施利用產生的熱量來生產少量電力,工業界將其稱為焚燒發電(WTE)設施。 焚燒爐燃燒包括塑料廢物在內的混合城市固體廢物,但有時會對廢物進行預處理或分類,以減少水分含量或難以燃燒的材料(如電器垃圾)的數量。除了產生能源外,焚燒過程還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空氣污染物、飛灰和其他固體廢渣。

在許多方面,垃圾焚燒都不足以有效解決塑料危機。 首先,廢物焚燒依賴于廢物(包括塑料廢物)的持續生產。 焚燒爐通常燃燒混合城市固體廢物,依靠塑料等高能量材料來維持高燃燒溫度并產生熱量。 如果廢物流中沒有足夠的塑料,焚燒爐需要輸入其他化石燃料來有效焚燒廢物流中的有機物和難以燃燒的材料。
焚燒還會將塑料廢物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從而產生新的問題。除溫室氣體外,焚燒還會產生有毒排放物,包括二噁英、顆粒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其他酸性氣體(SOx、HCl)、重金屬(鎘、鉛、汞、砷和鉻)、多氯聯苯(PCB) )和溴化多環芳烴(PAHs)。這些副產品不僅危及直接接觸排放物的工人和附近居民的福祉,而且當它們沉積在開放環境中時,會在水道和食物鏈中積累,從而造成更大的風險。

除了造成環境和健康負擔之外,焚燒往往無法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廢物處理和能源生產的基本服務。 焚燒是最昂貴的廢物管理策略,前期資本成本很高,后期污染控制、空氣質量監測、廢水管理和灰燼處理的運營成本也很高。

BFFP在報告中指出,每噸垃圾發電成本高達 190-1200 美元。同時焚燒是最昂貴的發電方式之一,每單位能源的成本是太陽能或陸上風能的四倍,是天然氣的兩倍,比煤炭高25%。

**高成本和低效率通常會導致焚燒發電設施關閉。**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有31座城市固體垃圾焚燒廠關閉,主要原因是收入不足以支付成本,同時,這些成本由公眾通過稅收和高額垃圾費用承擔,進一步加重了經常遭受上述設施排放的低收入社區的負擔。

總而言之,焚燒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給塑料廢物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同時無法與其他碳密集度較低的廢物管理策略或能源發電技術進行經濟競爭。 這些因素,再加上該技術對塑料廢物的依賴,使其成為解決塑料危機的糟糕工具。
迷思六:塑料制燃料 (PTF) 工藝,可以很好解決塑料污染?

與化學回收相同,塑料制燃料 (PTF) 工藝也是利用熱量、壓力和/或化學溶劑將塑料廢物分解,只是分解產物是可作為燃料燃燒的液體或氣體。

盡管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塑料制燃料的最大挑戰是其基本的技術可行性。PTF 是一個高度復雜的工藝,面臨著許多技術挑戰,包括:

1. 可加工塑料類型的限制.

2. 受污染塑料廢物原料的分類和清潔.

3. 轉換過程中的溫度控制

4. 去除最終產品中的雜質.

5. 管理產生的廢渣中存在的毒素

這些問題導致 PTF 設施達不到預期的能源和創收,排放氣體也未達到排放目標、對建筑結構造成腐蝕損壞,甚至遭受火災和爆炸。

此外,通過將塑料廢物轉化為燃燒燃料,PTF將塑料廢物轉化為二氧化碳和空氣污染物,增加了與塑料生產相關的整體環境影響。

貝羅納基金會聯合歐洲零廢棄組織和“重新思考塑料”組織進行的一項生命周期評估探究表明,用 PTF 工藝產生的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潛力至少與傳統化石燃料的碳密集度相同。

PTF最終產品的有毒排放也比燃燒傳統燃料產生的有毒排放更嚴重:PTF 工藝生產的柴油和蠟含有更多的有毒殘留物、二噁英、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和多環芳烴(PAHs,一類可能導致肝損傷、和腎損傷或癌癥的化合物),比傳統柴油燃燒產生更多的空氣污染物。

最后,PTF項目成本高昂,需要大量的財務投資。原料(塑料廢物)的可靠交付對于確保投資回報至關重要。通常,這是通過“交付或付款”合同來實現的,這些合同要求持續交付塑料廢物,從而阻礙了改善塑料減少、再利用和回收的努力。

塑料制燃料是一種明顯有風險的技術,它會加劇環境和社會問題,而不是解決這些問題。

塑料制燃料流程
圖 | GAIA
迷思七:塑料信用積分,可以實現減塑?

為了解決塑料污染,建立塑料信用交易市場的提議應運而生。塑料信用是可交易的,當一家公司或個人通過正確處理一定數目的塑料后,可以獲得積分,并可以與其他想要抵消或平衡其自身產生的塑料的公司進行交易。但由于目前尚無與塑料信用相關的明確標準/流程,只有少數地區在進行相關嘗試。

例如,一家在美國生產一次性塑料水瓶的公司可以從菲律賓的一個塑料“抵消項目”購買信貸,該項目利用信貸收入為垃圾收集者提供更好的設備,使他們能夠收集更多的塑料垃圾,或者直接向印度的垃圾收集者支付費用的項目,以收集原本不值得收集的低價值塑料。

然而,塑料信用交易市場相當新,并且沒有單一的全球編碼標準來確定信用的定義、批準、生成、驗證或跟蹤方式。 目前,數十個組織針對新興的塑料信用市場推出了服務,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一套定義和標準。 這導致了一個完全由私人運營的塑料信用市場,由私人實體制定所有規則。

塑料信用不會減少塑料產量,因此無助于解決塑料危機。 它們最多是為了平衡信貸買家產生的塑料廢物,允許一個地方的污染繼續存在,只要它被其他地方的減少所抵消。

這種模式為廢物產生者(通常是面向消費者的大型公司)提供了向消費者推銷自身環保形象的機會,但實際上并沒有減少塑料廢物的產生量。 這使得塑料生產商能夠繼續不可持續的做法,同時將責任轉嫁給其他人,這實際也是一種洗綠活動。它掩蓋了信貸買家在塑料廢物生產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削弱了公眾要求解決塑料廢物生產問題的壓力。

塑料信貸計劃還面臨著將廢物產生地塑料污染的影響與信用產生地廢物回收或預防的影響相匹配的挑戰。 塑料和塑料制品的種類很多,每個種類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在不同的環境中產生不同的影響。 例如,從無人管理的城市垃圾場回收一噸塑料水瓶,可能無法平衡因信貸買家的行為而散落在海洋中的一噸塑料蘇打環對野生動物或微塑料污染造成的風險。 因此,一個有效的塑料信用市場需要全新水平的分析和驗證,以匹配廢物產生和廢物回收的影響,從而使系統進一步復雜化。

結語:消除塑料污染任重而道遠

塑料污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政府、行業、非政府組織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決。而治理塑料污染,我們需要摒棄虛假方案,杜絕形式主義,做到腳踏實地,因地制宜。
目前普遍認為最有效的塑料污染解決方案,主要是源頭減量重復使用模式。源頭減量即從塑料垃圾產生的源頭入手,減少過度包裝及一次性塑料消費、不必要的塑料消費;根據太平洋環境中心《讓重復使用成為塑料危機的關鍵解決方案》報告中的定義,重復使用模式不同于用后即棄的生活方式,意味著包裝只在經濟體系中反復流通,而較少地流入到自然環境中。重復使用模式通過使用和多次以耐用材質制作的可重用容器,或通過重新設計產品及供應鏈來練避免一次性包裝。

別再假裝解決塑料污染了!讓我們通過堅定的決心和創新,一起解決這場全球危機,努力創造一個無塑和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參考資料

[1] 國家發展改革委 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的通知. 來源: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9/16/content_5637606.htm?eqid=d45092040000b9890000000364564eb8

[2] Plastic Solutions Review. Availiable at: https://plasticsolutionsreview.com/

[3] Plastic Fakeout: Falling Into the Trap of Bioplastics. Availiable at: https://surfrider.eu/wp-content/uploads/2020/07/fbi_bioplastic_en.pdf

[4] Raschka, A., Carus, M., Piotrowski, S. (2013). Renewable Raw Materials and Feedstock for Bioplastics. In Stephan Kabasci (Ed.), Bio-Based Plastics: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1st ed., pp. 331-345). John Wiley & Sons, Ltd. https://doi.org/10.1002/9781118676646.ch13

[5] All Talk and No Recycling: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U.S. “Chemical Recycling” Industry. 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 Availiable at: https://www.no-burn.org/wp-content/uploads/2021/11/All-Talk-and-No-Recycling_July-28-1.pdf

[6] Counting Carbon: A Lifecycle Assessment Guide for Plastic Fuels. Availiable at: https://zerowasteeurope.eu/library/counting-carbon-a-lifecycle-assessment-guide-for-plastic-fuels/

[7] MEPs propose ways to boost plastics recycling [Press release]. Availiable at: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pdfs/news/expert/2018/9/press_release/20180906IPR12112/20180906IPR12112_en.pdf

-End-

編輯:擺脫塑縛

來源: 擺脫塑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