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黃色的螞蟻,會在受到干擾時做出一些不規則的動作,因此被人們戲稱為“瘋狂的螞蟻”,黃瘋蟻因此得名。2023年4月,《科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黃瘋蟻之所以瘋狂,或許還有另一個原因——雄雌性黃瘋蟻是由兩種遺傳背景不同的體細胞組成的嵌合體,并且是已知的第一種將這種特性作為生命基本特征的動物。
通常情況下,工蟻是單倍體,由未受精卵發育而來,只有一套來自蟻后的基因組,特殊情況下也有極少數雄蟻為二倍體,但這種通常是一種發育事故,是不育的螞蟻。不過,多樣的生物系統總有意外,雌性黃瘋蟻就是這個意外之一,雖然它們的體細胞都是單倍體,但基因組卻有兩種,一部分體細胞只攜帶來自母親的R基因組,另一部分體細胞只攜帶來自父親的W基因組。
也就是說,雌性黃瘋蟻也發育成了一種二倍體生物,人和幾乎全部的高等動物,還有一半以上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體。
二倍體生物比單倍體生物具有一定的生存優勢,因為后者只擁有1份基因,一個關鍵基因的突變就可能影響生物的生存,而二倍體生物擁有雙份基因, 如果其中的一個基因有功能缺陷,另一個完好的基因還可以繼續工作。
黃瘋蟻是相當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之一,它們的繁殖能力很強,建立的超級蟻群圈地面積可超過150公頃,而且破壞力也超高,會給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巨大負面影響。比如澳大利亞的圣誕島因規模龐大的紅蟹遷徙景觀聞名,但黃瘋蟻的到來卻給這一物種帶來了滅頂之災,嚴重時曾造成1000萬-1500萬只紅蟹死亡。
配圖來自圖蟲網
一直以來,相關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除噴灑化學殺蟲劑之外的生物學辦法,來控制黃瘋蟻種群的泛濫。研究發現,這種獨特的嵌合體優勢,或許就是黃瘋蟻得以瘋狂的原因。
在自然界中,類似的嵌合體現象目前只在極少數物種存在,比如有一種狨猴,它們在孕育異卵雙胞胎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共享胎盤進行干細胞交換,從而形成嵌合體。不過科學家目前還只發現黃瘋蟻這一種動物,是從單細胞胚胎期開始就形成嵌合體了。
這項研究不僅幫助我們再一次認識了物種多樣性的奇妙之處,或許還會在未來為我們控制黃瘋蟻的繁殖提供思路。不過,關于雌性黃瘋蟻這種獨特的繁殖方式,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著人們去探索。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田埂
審核:陶寧(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