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Hemerocallis fulva)根、嫩苗入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消腫。園藝栽培觀賞,嫩葉和花蕾干制可食用,根發達可攔淤固土防水土流失。
早開晚謝意闌珊,恰似霞光籠鳳鸞。
萬眾停車山路窄,誰家嬌艷倚欄桿。
**名 稱:**萱草
**拉 丁 名:**Hemerocallis fulva
分類地位:
阿福花科 Asphodelaceae
萱草屬 Hemerocallis
**別 名:**忘萱草、摺葉萱草、黃花菜、金針菜、鹿蔥、川草花、忘郁、丹棘、漏蘆果、漏蘆根果、天鵝孵蛋、綠蔥兜、水大蒜、皮蒜、地冬、玉蔥花根、竹葉麥冬、多兒母、紅孩兒、爬地龍、綠蔥根、鎮心丹、昆明漏蘆。
異 名:
Hemerocallis fulva var. fulva、Hemerocallis lilioasphodelus var. fulva、Hemerocallis lilioasphodelus var. fulvus、Hemerocallis fulva var. maculate.
識別特征:
1、株高可達1米的宿根草本,肉質根中下部有紡錘狀膨大。
2、葉基生成叢,條形,長可達80厘米,寬約3厘米,葉背常被白粉。
3、多達12朵小花頂生成圓錐花序,花桔黃色至桔紅色,花被管短粗,長約3厘米,苞片披針形,花被6枚兩輪排列,向外反卷,花早開晚謝,內花被裂片下部一般有“∧”形彩色斑紋(重要區別特征)。
4、蒴果嫩綠色,干后棕褐色,背裂,長約4厘米,寬約1.5厘米,內含種子多數,種子三棱狀倒卵形,長約6毫米,寬約3毫米,黑色,表面平滑,有光澤,端部鈍圓,基部鈍尖,背面顯著隆起,腹面具一縱脊,背面基部亦有一隆脊,種臍位于腹面基部縱棱上,微凹,灰白色,條形。
**國內分布:**全國各地常見栽培。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詩經魏風》中就有記載,后來的《救荒本草》、《花鏡》、《本草綱目》等亦有記述。《花鏡》中還首先記載了重瓣萱草,并指出它的花有毒,不可食用。拍攝于山東威海公園。
**國外分布:**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
**生 境:**生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林下、灌叢、草原、河邊、公園、庭院。
**物 候 期:**花果期5-7月。
藥用價值:
采集儲藏:根、嫩苗入藥。根夏秋采挖。
性味歸經:甘、涼,有小毒。入心、肺、脾、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消腫。用于黃疸、水腫、淋濁、帶下、衄血、便血、崩漏、乳癰、乳汁不通、小便不利、乳汁缺乏、月經不調、胸膈煩熱。外用治乳腺炎。
**經濟價值:**園藝栽培觀賞,嫩葉和花蕾干制可食用,根發達可攔淤固土防水土流失。
文章來源:物種科普(微信公眾號)
編輯:Tommy
來源: 物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