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王國義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博士后
最近阿斯巴甜不斷出現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刷夠了存在感。
先是在6月底有消息稱其可能致癌,然后在本月14日,世衛組織在官網發布報告,明確地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IARC 2B類)”。
無糖飲料愛好者開始慌了,這減肥怕是沒戲了吧?
糖尿病患者也突然郁悶了,代糖也不能吃了嗎?
來源丨澎湃新聞
1 阿斯巴甜是什么?
阿斯巴甜是一種人工合成代糖,是給食品增加甜味的甜味劑,主要用于無糖飲料中。這個詞對大家來說或許比較陌生,但隨便翻看一款無糖飲料的配料表,總能看到阿斯巴甜列在其中。
某品牌飲料配料表來源丨小編
大部分無糖飲料中,除了含有阿斯巴甜,通常還有安賽蜜、蔗糖素、三氯蔗糖等甜味劑,它們也都是人工代糖,因為甜度、味感和特性不同,經常會搭配使用。
根據合成原料不同,代糖除了上述人工代糖外,還有一類天然代糖,甜度普遍低于蔗糖,主要從果蔬和藻類等植物中提取,包含大眾較熟悉的赤蘚糖醇,木糖醇等糖醇類,也包含甜菊糖苷,羅漢果果苷等非糖醇類。
來源丨pexels
從市場份額來說,天然代糖因為甜度低(低于蔗糖)、價格高,會增加食品商的生產成本,應用并不廣泛。而像阿斯巴甜一類的人工代糖,甜度高,味感正,無熱量,價格低,必然大受市場青睞。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也就是說,只需添加極少的量,就可獲得同樣的甜度,這其中的商業利潤可想而知。
來源丨pexels
不過阿斯巴甜自使用之初,就被懷疑會導致癲癇,并且可以明確的是,苯丙酮尿患者攝入阿斯巴甜會出現問題,所以在配料表中,阿斯巴甜后面都需要加個括號,標注含苯丙氨酸。
而這次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一經發出,人工代糖的安全性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2 代糖到底安全嗎?
人工代糖自誕生之初就爭議不斷:- 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就有大鼠試驗表明長期食用糖精、甜蜜素存在膀胱癌風險;
阿斯巴甜被指出攝入與女性淋巴癌和白血病成正相關;
安賽蜜可能會改變腸道菌群,導致葡萄糖不耐受;
有小鼠實驗論證三氯蔗糖可觸發腸道接收功能紊亂,導致其對葡萄糖吸收的增加,對血糖調節有負面影響。
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人工代糖對健康具有潛在的風險,而公眾認知中的完美天然代糖——赤蘚糖醇也在今年2月27日《自然醫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被指出可能與心腦血管疾病存在相關;并且糖醇類天然代糖普遍容易引起腹瀉也早已被證實。
來源丨pexels
但代糖依然活躍在市場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兩方面的:一方面,代糖的毒性被質疑與劑量有關,長期攝入代糖的大鼠患癌率的風險能否等同于人類患癌風險,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另一方面,糖對健康的危害是明確的。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病率,2020年前后各國政府在世衛組織的建議下,開始對高糖領域食品征收糖稅;食品公司為了避免繳納高額糖稅,開始紛紛向無糖產品轉型。
來源丨世界衛生組織網站截圖
認真解讀一下這次的新聞,可以讓我們對代糖安全問題有更清晰的認知。
世衛組織官網的報告,是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世衛組織和世界糧農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共同發布的;IARC引用了對人類致癌的“證據有限”,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IARC 2B類),JECFA則重申了40mg/kg體重的可接受每日攝入量。
說到致癌,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按照對人的致癌危險性,將致癌因子分成了三類四組,包括1類、2A類、2B類和3類。
2B級的意思是“可能”對人體致癌,確切地說是這一級分類中的物質對人類的致癌證據有限,同時對于試驗動物的致癌性證據不足。
而我們應該戒除的香煙和酒精屬于第1類——“的確”對人體有致癌作用的物質。
來源丨pexels
拋開劑量談毒性,沒有任何意義,所以這次報告再次告知大眾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為40mg/kg體重。舉個例子:一個體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阿斯巴甜的可接受攝入量為2800毫克,這相當于每天要至少喝下3升左右的無糖可樂才可能有致癌風險。所以說代糖盡管的確存在風險,但其致病致癌機理尚不明確,對人體的危害還有待研究,因此也沒必要過度擔心,在推薦飲用量的范圍內安全是有保障的。
3 糖VS代糖
嗜甜是人類的本能,我們離不開甜味。糖帶來健康問題,代糖的出現解決了健康問題,自身卻又可能有安全問題,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呢?其實如果單純為了健康,兩者都不應該選,含糖飲料和代糖飲料最好都別喝,喝白開水最健康。但如果實在想喝無糖飲料,適當喝就好了。
代糖不斷涌現的疑似安全問題和這些科學權威的論斷,不是在增加我們的焦慮,而是讓大家可以理性地看待代糖,是把清醒選擇的權利交給了我們消費者。
無論是糖還是代糖,攝入量是關鍵,自律才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你想要在忙碌一天后,偶爾喝瓶快樂肥宅水慰藉自己,不要有負擔,盡情去做吧,含糖或者無糖都無所謂。
但如果每天都想喝瓶小甜水,或者一天就想喝幾瓶,不斷延長這個快感,那健康或者安全問題,就需要承擔應有的結果。
來源: 北京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