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科普工作者

“有的患者,他自己不了解肝病,家里人也不了解,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麻煩!這個時候就需要向他們科普了,要通過科普的力量去改善他們的生活。”談及科普,池曉玲眼里滿是堅定,臉上是欣喜的笑容。

從事肝病診療工作40多年以來,廣東省中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池曉玲不斷汲取中醫的經驗和智慧,進行肝病中醫辨證施膳體系的構建與推廣,建立了“立體化”科普傳播體系,有效推進了中醫辨證施膳知識的普及化,為廣大群眾,特別是肝病患者帶來福音。近期,她的“肝病中醫辨證施膳體系的構建與推廣應用”項目榮獲2022年廣州科普創新獎。

“小小植物竟有如此功效”

對于池曉玲來說,走上中醫之路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母親相信中醫,家人都愿意看中醫,也更喜歡看中醫。”這是多年前池曉玲對中醫的最初印象。

池曉玲幼年時,30多歲的母親患上了高血壓病,嚴重時甚至無法走動,十分辛苦。那時,被高血壓病困擾的母親找了一位老中醫進行治療。后來,憑著自身過人的堅強意志,通過一段時間中藥的治療及日常生活的調養后,池曉玲母親終于把血壓控制在平穩的狀態。

“當時只覺得疑惑,那黑乎乎的藥湯真的有效嗎?但沒想到母親真的慢慢好轉了。后來她告訴我,這就是我們祖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當時的我只覺得很神奇,也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小小植物竟然有如此功效”,說起與中醫的結緣,池曉玲津津樂道。但也正因為如此,母親的中醫治療經歷在年幼的池曉玲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一顆與中醫有關的種子。

在1977年恢復高考后,池曉玲沒有忘記中醫帶給她的震撼,她遵從內心深處的想法,毅然選擇了中醫這一專業。最終,池曉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青海醫學院中醫系,這顆埋在內心深處多年的種子,終于落在了肥沃的土壤上,得以生根、發芽……

在校期間,系統的中醫藥理論和豐富的專業知識,讓池曉玲在學習過程中樹立了牢固的中醫信念和純正的中醫思維,更加堅定了要成為一名優秀醫生的決心。多年的校園生活,池曉玲有壓力、也有動力;有辛酸與淚水,也有快樂與收獲。她腳踏實地、不畏艱苦,贏得了同學、老師的一致好評。1982年,池曉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懷著為廣大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初心,踏上了從醫之路。

“醫生,我可以抱抱您嗎?”

“多年前,我在上海參加一個公益科普活動,是乙肝患者手拉手的活動。直到現在,我心里的感觸還是很深。”提及曾經參與的科普活動,池曉玲眼眶漸紅,眼里慢慢盈起了淚水,“其中有一位患者見到我便小心翼翼地問,‘醫生,我可以和您握手嗎?我可以抱抱您嗎?’,看到他這樣,我的心里十分難受,也深深感受到科普的重要?!?/p>

科普,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科學的重要性,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池曉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熱衷參加各種科普活動。她不僅帶領團隊創建中醫特色肝病慢病管理中心、創辦蒲公英健康學校、專題報刊專欄,而且還聯合電視臺創辦欄目、建設科普微信公眾號、開發中醫肝病慢病管理系統……

“科普不是單一的一件事或一種行動。相反,科普貫穿在我們整個工作的點點滴滴之中,”說到科普的意義,池曉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科普不是說我們刻意要怎么做,而是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都要堅持的,只有將科普工作做好,才能讓更多的群眾、患者過上更好的生活?!泵鎸Σ煌幕颊呷巳海貢粤崾冀K堅持將晦澀、難懂的術語轉化為直白、“接地氣”的語言,從而發揮科普的力量,達到科普的效果。

“我們開展的‘蒲公英健康學?!瘜嶋H上就是科普。從2012年開辦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210期講座,主要面向基層醫院醫護人員、患者和家屬。還有科普‘五進’,分別是走進社區、校園、企業、機關及邊防地區……”說起科普活動,池曉玲似乎有說不完的話,言語間滿是自豪與對科普的熱愛,不時還分享著參加活動時留下的照片。

池曉玲始終在科普的道路上前進著,帶領著團隊奔赴全國各地科普現場,希望為更多的群眾消除疑慮,為更多的群眾帶來福音。這是她作為醫護工作者的一份責任心,也是對群眾、對患者的一份拳拳之心……“知行信,實際上是你既要知道它,還要信它,我們才能有行動,這樣才有療效。這是我們進行科普希望達到的效果。”

“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但目前我國只有不到20%乙肝患者被診斷,只有11%患者接受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肝病早期多無典型的癥狀,較難發現,因此一直被稱為無聲的“殺手”。

面對這一無聲的“殺手”,池曉玲無懼困難,三十多年前就已下定決心攻堅克難,以中醫為武器,力求保衛群眾的健康,從而開始了“肝病中醫辨證施膳體系”的研究。

從2005年開始,池曉玲帶領團隊系統挖掘整理歷代名醫辨證施膳經驗,根據現代人的體質特點、肝病發生發展規律,在“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關鍵節點,為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及疾病狀態的人們制定相應的中醫辨證施膳方案?!斑@源于廣大群眾及患者的需求,我們在日常門診中經常被問到‘醫生,我可以吃點什么啊’,‘我平時可以煲點什么湯啊’”,說到開始這一項目的原因,池曉玲笑著回答,“這種食療方案其實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一個成熟有效的方案,必須結合氣候、節氣、體質、疾病階段乃至人文特點等,綜合考慮以后,最終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中醫辨證施膳方案?!?/p>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去提高廣大民眾,特別是肝病患者的健康素養,讓他們知道更多的中醫知識,熟練運用中醫藥膳食療達到治病祛邪、強身健體的功效,讓生活更加美好!”近期,“肝病中醫辨證施膳體系的構建與推廣應用”項目獲得了廣州科普創新獎。池曉玲及其團隊通過多年的研究,將中醫藥膳食療理論與現代醫學相融合,形成肝病中醫辨證施膳系列成熟方案,包括肝病藥膳治療方案、肝病藥膳調養方案、日常養生防病方案等,為肝病的臨床診療、科學研究、傳承與推廣傳統中醫藥文化提供了堅定的技術支持。不僅如此,他們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視點的“立體化”科普傳播體系,將科普知識傳播向全國各地。

“還是不能停止前進的步伐,希望能繼續推動中醫辨證施膳在肝病防治中的應用,為世界防治肝病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她的眼里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這是池曉玲的目標,引領中醫藥走向世界的舞臺。

人物簡介

池曉玲,女,廣東省中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中醫哲學訪問學者,全國第六批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指導老師,廣東省首批名中醫師承項目指導老師。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字/陀艷 劉肖勇 圖片/受訪者提供

來源: 廣東科技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