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長遠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何婧瑜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主任醫師

進入夏季,天氣炎熱,溫度和濕度都明顯升高,在高溫的環境下停留時間過長容易發生中暑。那什么是中暑呢?中暑是指高溫環境下,機體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引起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每年,我國重癥中暑的病死率高達10%~15%,當發展為熱射病時,病死率可高達50%以上。因此,別把天熱不當回事,中暑可不全是小事,中暑嚴重可導致死亡。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中暑的臨床表現

中暑根據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中出現口渴、大汗、頭暈、胸悶、心悸、惡心和四肢無力等癥狀,體溫一般不升高。輕度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表現外,患者多伴隨體溫升高,可達38.5℃以上,并出現面色潮紅、皮膚灼熱等表現,也可表現為皮膚濕冷、惡心、嘔吐、脈搏增快和血壓下降等。重度中暑又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型。熱痙攣指人體在高溫環境下劇烈活動、大量出汗后出現肌肉痙攣,可無明顯體溫升高,是熱射病的早期表現之一。熱衰竭常發生于兒童和老年人,這類人群體溫調節功能下降,散熱能力降低,體液和鈉丟失過多引起機體循環血容量不足,出現心動過速和低血壓等表現,化驗檢查可有高鈉血癥和肝功能異常等表現,如果治療不及時,可進一步發展為熱射病。熱射病是所有中暑類型中最危重的一型,多由于患者在高溫、通風不良環境中停留時間過長,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導致多臟器功能不全。常表現為高熱、昏迷、驚厥、譫妄和行為異常等意識障礙。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熱射病可分為經典型熱射病和勞力型熱射病,經典型熱射病多見于年老體弱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體溫調節功能障礙引起散熱減少,一般漸進起病,前驅癥狀隱匿不易察覺,逐漸進展為神志淡漠、譫妄、昏迷等,體溫可達40~42℃,并可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勞力型熱射病常見于夏季劇烈運動的健康人群,如集訓的官兵、消防員和建筑工人等戶外工作人群,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工作一段時間后出現極度疲勞、頭痛、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和暈厥等,體溫迅速升高達40℃以上,出現抽搐、譫妄和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受損表現,此后可出現橫紋肌溶解和肝腎功能衰竭表現,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迅速惡化,病死率極高。

二、中暑的預防和治療

那么,在炎熱的夏季該如何預防中暑呢?首先避免在高溫、高濕和密閉不通風的環境中停留時間過長,盡量避免在高溫、高濕環境中進行劇烈體力活動或體育運動;其次,嬰幼兒、兒童、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注意保持室內通風。高溫天氣注意多喝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可以適當喝淡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高溫天氣避免獨自戶外活動,戶外活動時打遮陽傘或戴遮陽帽,如出現身體不適及時呼叫同伴請求幫助。天氣悶熱時室內保持通風或開空調來降溫。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發生中暑時,應迅速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保持患者平臥,給予解開衣扣、扇風,加快蒸發和對流散熱。如果患者清醒可口服一些清涼飲料。條件允許,可用冷水、酒精全身擦浴或冰塊置于腋窩、頭部、腹股溝大動脈搏動明顯處,加速散熱。重度中暑應立刻撥打120急救電話,等待專業醫務人員救援并送醫院進一步診治,如果出現呼吸心搏驟停,立刻進行心肺復蘇。

參考文獻

【1】鐘林翠,宋景春,高燕,等.中暑患者發生熱射病危險因素分析[J].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2022,10(2):97-99,104.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