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7月3日,河南永城市兩名女子吃涼皮后出現中毒現象,1人死亡,1人仍在重癥病房搶救。醫生向家屬表示,兩人是米酵菌酸中毒。7月15日,商丘市委網信辦表示,相關部門正在進行調查,等調查結束后,肯定會向外界進行通報。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米酵菌酸食物中毒事件過去也有發生,并多發于每年夏秋兩季。公開報道顯示:

2020年10月,黑龍江一家9口人在家中聚餐時因食用自制“酸湯子”引發中毒,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采樣檢測后,在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

2021年6月,7歲女孩因食用泡發兩天的木耳,致米酵菌酸中毒,引發多器官衰竭。

案例中的罪魁禍首米酵菌酸,究竟是什么毒物?為何如此兇悍?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是由椰毒假單胞菌屬酵米面亞種產生的一種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食入該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動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

這種毒素會在泡發的木耳中產生,還會產生于發酵的玉米面制品、變質的鮮銀耳等食物中。另外,生活中糯米面湯圓、馬鈴薯粉條、甘薯淀粉等都含有此菌,所以這類食物變質后千萬不能食用。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米酵菌酸毒素高溫“殺不死”

許多菌類都含有營養成分,可以成為細菌的培養基。干的時候,微生物沒法生長。一旦泡水,在環境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多種微生物,變成培養基。一種叫做“椰毒假單胞菌”的致病菌,會產生一種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其毒性非常兇猛。

這種毒素耐熱,一般烹調方法不能破壞其毒性。毒素大部分不能通過高溫來降低或消除,也就是說,變質的食物煮沸后還是會導致人發生嘔吐、腹瀉、食物中毒等。

米酵菌酸中毒時會有哪些表現

中毒表現進食后2~24小時出現上腹不適,惡心、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樣物),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重者可出現皮膚黃染、肝脾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體溫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達40%~100%。

急救措施立即手法或藥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并盡快到醫院治療。凡與患者吃過同種食物的人,不論是否發病,一律送往醫院觀察、治療。

不僅如此,對于米酵菌酸,目前醫學上還沒有特效藥,只能見招拆招,對癥治療。如果催吐洗胃之后癥狀仍不能緩解,則需進行血漿置換來將毒素排出。如果毒素已經到達各臟器,又就醫不及時,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危及病人生命。

我們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中毒預防嚴禁用浸泡、霉變的玉米制作食品。家庭制備發酵谷類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

另外,木耳是致米酵菌酸中毒的最常見食物之一,預防中毒幾條建議可供大家參考: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1、建議每次只短時間浸泡當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過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后如發現有異味或手摸感覺有粘液產生,應立即丟棄。

3、保持良好的廚房衛生環境,不留剩飯剩菜,及時洗凈餐具,不留食物殘渣。

來源: 科普中國資源服務號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