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 佳 長春市第六醫院 副主任技師
審核:桑 紅 長春市第六醫院 主任醫師
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會經常聽到周圍朋友這樣說:“今天心情不好,去大吃一頓減減壓!”或“今天太高興了,大吃一頓慶祝慶祝!”這些話你是否覺得似曾相識?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生活中我們與食物緊密連接,可以理解為它是身體所需要的燃料。絕大多數人都喜歡食物,并且享受吃東西這一過程,這時候它是我們快樂的源泉。但是有時候,食物也會引發焦慮。當食物與各種各樣的情緒聯系在一起,出現與平常不同的攝食行為和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時候,就要高度警惕是否有進食障礙的問題了。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那么進食障礙是怎樣的一類疾病呢?
進食障礙指以反常的攝食行為和心理紊亂為特征,伴有明顯體重改變和/或生理、社會功能紊亂的一組心理生理障礙,包括節食、暴飲暴食、鍛煉過度、嘔吐和使用瀉藥等。發病原因與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等多種復雜因素相關,是一種慢性、復發性、難治性疾病。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診斷標準,進食障礙可分為如下3個類型。
神經性厭食:簡稱“厭食癥”,主要特征是患者有意嚴格限制進食,導致體重明顯下降并低于正常,身體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患者對體重的增加有恐懼感,拒絕保持最低的標準體重,對體重和體形極度關注,有意造成體重明顯減輕。神經性厭食是進食障礙里最嚴重的一種,可帶來長期的不良后果,在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神經性貪食:簡稱“貪食癥”,是以反復出現的暴食及暴食后不恰當的抵消行為,強烈控制體重的先占觀念為特征的疾病。這種抵消行為可能是催吐、濫用利尿劑或瀉藥、節食或過度運動等。神經性貪食是一種惡性循環,暴食—內疚—抵消性行為。催吐對身體的傷害極大,它會影響身體的電解質平衡,導致心律不齊,可能會引發心臟的驟停。催吐可會導致胃酸逆流,侵害食管、喉嚨,可能永久性地傷害牙齒。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暴食障礙:簡稱“暴食癥”,是以反復發作性暴食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疾病。主要表現反復發作、不可控制、沖動性的暴食,但不伴有規律的補償行為。
進食障礙是一種不太好治愈的疾病,它難以治愈的原因是它不僅僅與吃有關!那它究竟與什么有關系呢?
很多年前,進食障礙被認為只是心理的問題,這樣的認知導致了誤解,誤解讓很多人認為進食障礙不需要治療。進食障礙多以女性居多,但男性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地上升。
圖5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進食障礙可能的影響因素之一是生物學因素。厭食癥的遺傳度要高于貪食癥。我們腦里有信號刺激,也有神經化學傳遞,這些神經化學發出跟饑餓和食欲有關系的信息,腦里的其他部分對這些刺激做出反應;罹患進食障礙的患者的大腦不能識別這些信號刺激。同時他們的身體也無視這些信號,所以他們能長時間地忍受饑餓,他們對饑餓的反應很淡漠,接著會遭受很多痛苦。遺傳基因會影響人的一些個性特征,大部分進食障礙的患者普遍比較敏感,對于挫折的耐受度較低,缺乏安全感,常伴有完美主義和強迫性行為。
圖6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進食障礙其他的相關因素是心理和社會文化因素。這些心理和社會文化因素可能是:有人說你太胖了,你的形象不好,并且你的工作或者是學習上給你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可能是來自對自己不滿、親人離世,經歷了很多心理上的創傷,也可能來自性虐待,確保身體總是很瘦的社會壓力。進食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征多為敏感、低自尊、焦慮、完美主義等特質,進食障礙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呈現焦慮的特征。研究發現,同伴之間的相互比較及對于“瘦”的過分追求是中國人進食障礙的重要影響因素。
圖7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進食障礙如何治療?
進食障礙是一組涉及生理和心理紊亂的精神障礙,與其他精神障礙所不同的是,其生理紊亂所致的軀體并發癥可累及全身各大系統、器官,因此,多學科團隊模式在進食障礙的治療中尤為重要,例如,對于厭食癥患者,使用營養治療來增加其過低的體重,以減少全身各器官系統的并發癥。研究發現,認知行為療法及辯證行為療法對于治療進食障礙有著重要的意義,行為和認知的改變可以明顯消除進食障礙的癥狀,此外,人際心理治療也被認為是針對貪食癥和暴食癥的有效療法。
圖8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家庭因素對于進食障礙的發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基于家庭的療法對于治療青少年厭食癥和貪食癥也有著很明顯的效果。進食障礙的患者在尋找什么,在意識層面,他們想改善他們的體驗,改善他們的身體,而在潛意識里,他們在尋找愛、渴望別人的尊重,他們希望比別人更好,所以,精神分析治療對于進食障礙也有一定的作用。
圖9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遠離進食障礙的困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讓我們和食物建立更健康、更友好的關系。消除偏見,擺脫那些關于身材的焦慮,保持身心健康,幸??鞓返厣睿?/p>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