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拉了嗎?在上廁所這件事兒上,人們除了有共同的姿勢外,一部分人還有著共同的困擾,比如排便不暢。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三五天上“大號”失敗,那說明你的腸道神經正在向你發出警告,需要你給予它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

圖源:壹圖網

1、當食物進入身體后……

俗話說,有進才有出。食物從口腔經過消化系統,在人體內完成一次大變身,期間經歷了各種加工處理的環節。我們的消化系統就像一個微型的化工廠,里邊有大大小小的管道和機器,而管道里運輸著種類、數量驚人的各類食物。這些食物在各級神經系統的控制下,經過口腔咀嚼攪拌后,通過食道進入胃,接著是5~7米的小腸,最后抵達結腸,并在那里駐留一段時間,直到人體將殘渣排出體外。在這期間,食物這個外來客在拜訪上述任何一個加工車間時,如果出現了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最后的“出門”困難。

圖源:壹圖網

比如——食物本身的問題。低纖維素食物、水分攝入不足會增加便秘發生的可能性。神經系統的問題。因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環境改變造成的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因素,在排便過程中起影響作用。服用藥物不合理。濫用或不合理服用瀉藥會加重便秘。消化系統的問題。外腸道動力障礙、腸道分泌紊亂、內臟敏感性改變、盆底肌群功能障礙和腸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等問題均可能引起便秘。

圖源:拍信創意

所以,旅行型便秘、消化緩慢型便秘、頑固不化的“不是我家廁所不能忍”和痔瘡患者……你屬于哪一類?

鏈接:我國成人便秘患病率為7.0%~20.3%,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概率有所升高,我國老年人患病率為15%~20%,農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男女患病率之比為1∶1.22~1∶4.56。

2、上“大號”,不是越努力越順暢

那么,我們如何判斷自己便秘了呢?根據第8版《內科學》給出的定義,便秘是指排便困難或費力、排便不暢、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結量少。核心癥狀就是排便困難和排便次數減少。

圖源:拍信創意

排便困難很容易理解,那么次數減少呢?多久排便一次屬于正常呢?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共識,“排便次數減少”指每周排便小于 3 次。不少便秘患者都被諸如排便時間長、肛門直腸堵塞感、腹脹痛或絞痛、食欲減退等癥狀困擾,更嚴重的甚至排出的糞便干結如羊糞,或需手動輔助排便(當然是用手指摳)。也就是說,如果你出現兩天以上的排便間隔或頻繁排便不適,就需要警惕了。

圖源:拍信創意

許多患者通常在出現這種情況后,在馬桶上一坐就是半小時,越用力越困難,久而久之,也對排便產生了精神障礙。醫學界普遍認為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心理障礙、濫用瀉藥、不良排便習慣等都是導致便秘的危險因素。

3、放下負擔,恢復腸道動力

便秘的風險有多大?首先它會影響和排泄物直接接觸的器官,因為解便困難而用力過猛,所以經常會出現肛門疼痛、肛裂、痔瘡和肛乳頭炎。同時,因為干結大便對腸道的反復刺激,便秘也會誘發或加重結、直腸癌等腸道腫瘤。患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如腦血管意外、急性心梗,如果出現便秘可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有死亡的風險。慢性便秘患者則會生活質量下降,造成明顯的經濟和社會負擔。

圖源:拍信創意

這個時候應該怎么辦呢?當然是先緩解癥狀,再考慮恢復正常腸道動力和排便生理功能。比如可以臨時選用瀉藥、灌腸等手段來緩解癥狀,但要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瀉藥不能亂用,更不能久用)。解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后就是改善和調整生活方式,比如選擇合理膳食、多飲水、運動、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在飲食方面尤其要增加纖維素和水分的攝入。由于纖維基本上無法消化,它可以讓消化后的食物成塊并松軟,幫助食物輕松通過腸道,而不會對腸道造成擠壓,也能避免痔瘡的發生。

圖源:拍信創意

當然,如果便秘的癥狀經過4~8周的基礎治療還是沒有得到緩解,那么建議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相應藥物治療。畢竟身體是自己的,在享受現代豐富飲食和娛樂生活的同時,我們也要時刻關注自身的代謝狀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科學的飲食習慣,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秘訣。

小貼士:由于結腸活動在晨醒和餐后最為活躍,所以建議選擇在晨起或餐后2小時內嘗試排便,排便時集中注意力,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如不帶手機進廁所;每次排便時間盡量控制在10分鐘內。本文作者:譚昊,醫師、擠痘大師。

審核專家:黃河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