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已有約3.5億人被抑郁癥困擾,每個人在一生中患上一次抑郁癥的比例更是超過了10%,每年全世界都有超過100萬人因抑郁癥自殺身亡。
另一則數據,據統計我國抑郁癥 2.1% 的發病率,其中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為7.4%,抑郁癥正成為當前中國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大威脅。
2023年6月我院急診科搶救了21位自行大劑量服藥導致藥物中毒,其中年紀最小者14歲,年齡<35歲者占比85.7%,年齡<20歲者占比38.1%。
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郁癥已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
抑郁癥這個詞自從進入大眾輿論以來,似乎就一直陷入無窮的爭議之中。每每有抑郁癥患者意外身故,各種無根據的猜測、誤讀、偏見、甚而是污名化陰謀論,往往在第一時間便風急雨驟,以至于很多時候我們怠慢了哀悼逝者本身。每一個冰冷的數據的背后都是鮮活的生命,或許我們應該摘下對抑郁癥的誤解與偏見,做好與之長期共存的準備。
對于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我們強調慢病管理,同樣的對于抑郁癥我們也要注重疾病管理,科學的疾病管理策略有助于疾病的康復,減少疾病所帶來的傷害。對于抑郁癥管理我們可以從六個方面著手。
一、安全風險管理:研究顯示,抑郁癥終身自殺率高達6.0%,其治療期間的全病程管理應對自殺風險進行評估,而安全是早期干預的第一要務。患者及其家屬與主治醫師建立聯系,以便在出現危機情況下得到支持,并對其進行相關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的宣教,定期隨訪以動態監測患者的自殺風險及疾病發展情況,尤其是使用抗抑郁劑早期,自殺風險存在增加可能。 另外在評估患者存在自殺風險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可能存在的暴力行為,例如擴大性自殺等。
二、生活方式管理:抑郁癥治療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藥物等改善抑郁癥狀是方法之一,而另外重要的方法是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目前推薦的生活方式管理包括:(1)定期鍛煉,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及心理抗壓能力;(2)健康的飲食;(3)尋找適合自己的放松方式;(4)睡眠規律;(5)每天至少進行1次能夠令自己愉快的活動;(6)避免濫用物質,減少并盡量避免煙酒等物質的使用;(7)保持每日情緒的記錄。
三、 藥物管理:藥物治療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癥狀的控制和降低復發的風險,最終回歸社會及生活。定期隨訪以評估藥物療效(推薦每兩周1次,每月至少1次,之后可根據個體化原則逐漸延長隨訪時間)。藥物的全病程治療可分為三期:急性期治療(8~12周)、鞏固期治療(4~9個月)及維持期治療(2~3年)。**維持治療結束后,病情穩定可緩慢減藥直至終止治療,一旦發現有復發的早期征象, 應迅速恢復原治療。**對于抑郁癥而言,藥物聯合心理治療比單獨的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更加有效,所以藥物治療期間對心理治療進行認真的評估和監測也是疾病管理的重點內容之一。
四、自我管理:積極地參與社區活動,有助于促進其和社區重新連接,獲取更多社會支持。 社交是身體和心理的支柱。良好的社交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親密和信任的關系,獲得支持和幫助,分享快樂和悲傷,拓展視野和知識,增加歸屬感和認同感,并減少孤獨和寂寞。因此,我們要與家人、朋友、同事和鄰居保持良好的聯系,并盡量避免與有害或消極的人交往。
五、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抑郁癥的發病原因復雜,除生物學因素外,心理及社會因素在抑郁癥的病因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對抑郁癥的全病程管理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及各種心理治療技術,可幫助患者識別其心理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矯正患者的負性情緒及心理行為問題,協助其構建建設性的心理應對能力,調動其積極性及主動性,逐漸減輕過重的心理負擔,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家庭和社會生活的滿意度,不斷減輕負性情緒,促進康復,預防復發,回歸社會。
六、治療依從性管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主要反映在服藥、飲食及生活等各個方面,由于患者在自知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其治療依從性的提高需要患者、家屬及醫生等共同配合。這需要考慮藥物及不良反應、費用、服藥時間等影響,此外,家屬需要將患者的服藥等情況反饋給醫生,醫生做出相應評估,及時對患者的治療方案做出調整。
“抑郁癥真的離我們不遠,甚至可以說就在我們身邊?!闭愦笊茖W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在《笑到最后:科學防治現代五大疾病》一書中寫到。但是,正如王立銘所說,和很多人類疾病不同的是,抑郁癥這樣沒有明顯器官病變的精神疾病,長期被人類忽視和誤解,這嚴重影響了抑郁癥患者的診斷和治療。直到今天,全世界只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接受過有效的治療,而在中國,這個比例甚至不到20%。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于人類而言,我們對抑郁癥的認知,還停留在丘吉爾時代的“黑狗”。他曾有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這是丘吉爾的至暗時刻,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至暗時刻。我們在緬懷逝者的同時,應該伸手迎接光明。希望每個人都有一顆積極樂觀又不乏悲憫的心,善待自己的同時,也能理解他人的苦難。
作者:陳業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醫院
來源: 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