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是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半個世紀前,雜交水稻在中國率先成功研發并大面積推廣,以袁隆平為代表的農業科學家,齊心逐夢,助力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世界近1/5人口吃飯問題,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造福全人類作出偉大貢獻。近日,科普中國繁星追夢欄目采訪袁隆平院士生前秘書辛業蕓,緬懷袁隆平,繼承其求實精神,點燃青年星火,傳承先輩信念。
【人物簡介】辛業蕓,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隆平口述自傳》(以《袁隆平自傳》再版)、《袁隆平畫傳》作者,1996年開始擔任袁隆平院士工作助理,長達25年。
“我覺得袁老師他是很寬容的。”作為袁隆平的博士研究生,辛業蕓回憶起完成博士論文時的情景,首先想起的是袁隆平實事求是的精神。
辛業蕓的博士論文題目是《超級雜交稻產量雜種優勢分子預測研究》,屬于雜種優勢機制的范疇,而雜種優勢機制研究是一塊“硬骨頭”。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提出了雜種優勢效應的顯性假說、超顯性假說和上位性假說來解釋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本以為袁隆平認定水稻雜種優勢是超顯性效應的辛業蕓,卻在篩選影響產量及其構成因子性狀的雜種優勢陽性位點和增效位點中,得出具有顯性作用的位點占90%左右的結果,這讓她十分矛盾。“我當時就覺得自己的論文做得太不爭氣了,因為結果和袁老師他的認識不一致。”
帶著矛盾和忐忑的心理,辛業蕓去向袁隆平匯報這一結果,她想象袁隆平一定會對此覺得遺憾,認為論文沒有做好。可袁隆平卻說:“你做出了是什么就是什么。”這讓辛業蕓十分感慨:“這是真正的大科學家求實、嚴謹的精神體現。”后來辛業蕓在博士論文中大膽地寫上了“該結果支持雜種優勢顯性遺傳基礎假說理論”的結論。這一結論在現今先進的研究手段下得到了更多的研究驗證。
求實還體現在袁隆平的八字箴言中。辛業蕓表示,在“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中,袁隆平特別強調汗水,這意味著要勇于實踐、肯于吃苦,這也是為什么他總說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電腦里面種不出水稻,水稻長在農田里,所以一定要下田。
25年追隨在袁隆平身邊,辛業蕓對他的認識也更加多面。她認為,在思維上面袁隆平是超前的、富有遠見的。“幾十億人里面才出一個袁隆平,那不是誰都能夠成為的。他給我的感覺就是坐不住,很少能在辦公室里坐超兩個小時,他的靈感也不是冥思苦想來的,而是帶著問題在實踐中找答案,有時甚至在散步、打排球、下象棋時都可以產生靈感。”
對一些事情的敏感程度袁隆平也遠超常人,辛業蕓回憶,“開會時,我們普通人往往會拼命地記錄,但是袁隆平不做筆記”。他總給人一種“不專心”的感覺,可一旦他提問題,則一定是問到最關鍵的問題。“這個能力太神了!”
生活中的袁隆平對待享受是“落伍”的。20元一件的襯衣,200元左右的皮鞋,他都覺得很好。“他喜歡穿老式尼龍襪,后來都沒得買了;我們大家喜歡的蠶絲被、羊毛被,他卻沒有特別的需求,認為化纖的沒什么不好,有時我們也會跟他建議蓋一蓋蠶絲被享受一下,他卻說‘沒感覺’。”辛業蕓說道。
審核專家:辛業蕓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
出品人:楊 谷
總監制:宋樂永
總策劃:戰 釗 宋雅娟
編 導:蔡 琳 肖春芳 王嘉偉(實習)
制 作: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特別鳴謝:中國科學技術館
來源: 光明科普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