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綠發會、綠會)GBIF工作組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平臺錄入并發布北京懷柔灰臉鵟[kuáng]鷹數據,供參考及下載。

圖源:GBIF

視頻來源:郭耕

圖源:郭耕據悉,綠會專家郭耕先生于2023年6月13日在北京市懷柔區燕山腳下懷沙河畔,發現并記錄一只罕見的猛禽:灰臉??鷹

灰臉鵟鷹(英文名:Grey-faced Buzzard*,學名:Butastur indicus*),是鷹形目鷹科鵟鷹屬的鳥類。別名灰臉鷹,在臺灣也稱為灰面鷲,根據其出現季節,還有南路鷹、掃墓鳥、清明鳥、國慶鳥以及山后鳥等稱呼,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灰臉鵟鷹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39—46厘米,體重375—500克。上體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為灰褐色。繁殖于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等地,越冬于印度、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等地。棲息于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針葉林等山林地帶,以小型蛇類、蛙、蜥蜴、鼠類、松鼠、野兔、狐貍和小鳥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棲于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開闊林區。飛行緩慢沉重,喜從樹上棲處捕食。

中等體型(45厘米)的偏褐色鵟鷹。頦及喉為明顯白色,具黑色的頂紋及髭紋。頭側近黑;上體褐色,具近黑色的縱紋及橫斑;胸褐色而具黑色細紋。下體余部具棕色橫斑而有別于白眼鵟鷹。尾細長,平型。尾上覆羽白而具暗褐色橫斑。尾羽暗灰褐,具黑褐色寬闊橫斑。飛行輕快,動作敏捷。飛行時兩翅不斷鼓動,有時作直線飛行,有時圍繞著某一地點作圈狀翱翔。遷徙時通常下午3~4時成群在棲息地上空不停地盤旋,直至黃昏,才在棲宿地山坡樹林中停息。

灰臉鵟鷹通常貼近地面飛行或棲于窺伺獵物,也常徘徊于地上捕捉食物。通常分散活動覓食,但在遷徙期間,常結成小群,伴隨追逐小型鳥類南遷。主要食物有小形嚙齒動物、小鳥、蛇類、蜥蜴、蛙類和各種大型昆蟲等。

一般每年4月末到5月初遷往繁殖地,9月末到10月初離開繁殖地。不過它在各地的種群數量都很少,較為罕見。

公民科學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力量,也是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的重要貢獻者。中國綠發會通過GBIF數據平臺,來助力推動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努力。

參考文獻:https://www.gbif.org/occurrence/4130898301

編譯:Sara

審核:Daisy

編輯:Tommy

來源: 中國綠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