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鹽堿地面積約有143億畝,我國約有5億畝鹽堿地資源,這些鹽堿地廣泛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的19個?。ㄊ?、區)。如濱海鹽土和海涂、黃淮海平原鹽漬土、東北松嫩平原的鹽土和堿土、半荒漠地區內陸鹽土和青新極端干旱地區的漠境鹽土等五大片區。

在這些區域,鹽堿隨水而來、隨水而去,導致了這些地區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生態系統十分脆弱,荒漠化嚴重,大多呈現荒置狀態,更造成了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困難。

為什么要進行鹽堿地綜合利用?

鹽堿地是我國極為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挖掘鹽堿地潛力,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于糧食安全有著特殊意義。當前鹽堿地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綜合治理的痛點和難點在哪里?如何通過生態化利用將鹽堿地變成豐收田?在20世紀80年代,這些鹽堿地問題引起科技界的關注。

在“九五”期間,農業部設立“低洼鹽堿地治理與開發”等專項,開展對鹽堿地的生態結構、水質特點等進行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開展了鹽堿地漁業開發研究,并于2005年成立了鹽堿地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8年起,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聯合東海水產研究、河北、山東等省級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實施“多類型水質健康養殖技術集成示范推廣-池塘健康養殖技術示范”項目,建立了多類型水質、多品種、多模式的鹽堿水養殖技術等成果,并構建了“以漁治堿、改土造田、漁農并重、修復生態”技術模式。

“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笨倳浀倪@番話道出了鹽堿地的重要作用,也為當前我國鹽堿地綜合治理指明了方向。農業部辦公廳印發《2017年漁業扶貧及援疆援藏行動方案》,其中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行動成為重要行動之一。內陸咸水水域約占全國湖泊面積的55%。我國絕大部分鹽堿地(水)資源,尤其是高鹽堿水域基本沒有被開發利用。

未開發的低洼鹽堿地 圖片作者提供

科技人員在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上有哪些創新?

首先是技術構建,他們探索形成了系列化鹽堿水質改良技術;建立了適合不同鹽堿水質類型養殖的魚、蝦、蟹等品種和配套種養殖技術;研發了放牧型增殖、標準化池塘精細養殖、蘇打型鹽堿化蘆葦沼澤地的“葦– 蟹–鱖– 鲴”等多種生態健康養(增)殖單項模式。經過科研人員多年探索實踐、試驗示范,建立了“以漁治堿、改土造田、漁農并重、修復生態”的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

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的內涵和原理是什么?

以漁業開發為基礎,以修復生態為目標,在鹽堿區域,構建“臺田淺塘”復合生態工程,運用水質改良、洗鹽、水產養殖和種植等關鍵技術,所形成的鹽堿地動態平衡、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高效開發利用模式,也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以漁治堿、改土造田、種養結合、修復生態”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

其科學原理呢?就是在鹽堿地區開挖魚塘,使地下水迅速匯集并形成水面,用于水產養殖。這樣,魚塘周圍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土壤鹽分淋溶到魚塘中,降低鹽堿土中的pH值和鹽度,抬高的土壤也可以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鹽,以改良土壤物理性狀。同時養殖水產品所產生的有機質,如糞便、多余的餌料等可以作為肥料,在魚塘邊可種植大麥等多種耐鹽堿和耐低鹽堿植物,實現生態修復。就這樣打造漁業、生態修復“合二為一”循環鏈,讓昔日白色荒漠的鹽堿地變身為魚蝦滿池的魚米綠洲。

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的技術要點有哪些?

一是水質分析及改良技術:要對不同鹽堿水進行化驗分析,確定水化學類型,選擇適養品種;對于水質不適宜養殖的水體要投放適宜型號的水質改良劑,如生石灰、草木灰、微生態制劑等,進行改良調節,將其化學組成,如PH值、堿度和離子組成,調整到養殖品種適宜的生存范圍內。

二是構建鹽堿地“臺(條)田-淺塘”系統工程。要開挖1-1.5米深的池塘,取土修筑1.5-2米左右的臺田;在臺田耕層土,也就是耕作的土壤部分底部,一般距臺田頂部30CM左右鋪設秸稈;在臺田底部處鋪設弧形薄膜和帶有孔隙的管道(暗管)。

三是針對不同鹽度和水型,選擇不同的種植和養殖品種。一般在濱海區域養殖南美白對蝦、脊尾白蝦、梭魚等品種,在內陸區域養殖南美白對蝦、羅非魚、鯽魚、中華鱉、黃顙魚、河蟹、鯰魚等廣鹽品種;而種植的品種有大麥、枸杞、西紅柿等耐堿或耐低堿植物。

近20多年來,在江蘇、山東、河北、甘肅、寧夏、吉林、山西、河南等不同類型鹽堿區域,開展了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示范推廣,取得顯著效果。

江蘇有濱海鹽堿地980萬畝,其中鹽城市就有683萬畝沿海灘涂,東海所已在江蘇大豐建立了水科院鹽堿地漁業工程技術研究海豐分中心,建立鹽堿地漁農綜合開發示范區1萬余畝,推廣輻射面積3萬余畝。

河北有低洼鹽堿荒地900萬畝分布在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9個地市。河北滄州市早在1998年就開展了鹽堿水養殖試驗,目前已建立鹽堿地漁農綜合開發核心示范區1萬余畝,帶動開發鹽堿地20余萬畝。

鹽堿地池塘放魚苗 圖片作者提供

甘肅省有各類鹽堿地約2400萬畝。近年來,景泰縣引進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通過挖塘發展水產養殖,新建標準化池塘6800畝,未來規劃發展鹽堿水養殖基地面積2萬畝以上。

鹽堿地集中連片開發后的效果 圖片作者提供

中國水產學會在河北滄州鹽堿地改良項目的實踐證明,在鹽堿地放養的水產苗種生長良好,病害發生率相比于非示范區明顯降低。當年的羅非魚最大已達3斤/尾,凡納濱對蝦活潑健壯、體表光潔、體色正常,平均規格為30~40尾/斤,均已達到上市規格。

河北滄州鹽堿地改良項目羅非魚起捕 圖片作者提供

除了水產品,在鹽堿地改良后,可以種植的糧食和作物品種就越來越多了。除了水稻、小麥、還可以有冬棗、葡萄、桃樹、棉花等等。多少鹽堿地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在當地干部和村民的艱苦奮斗下,名副其實地把昔日的鹽堿荒灘,變成了今日的魚米糧倉了!

池塘里養殖南美白對蝦、上面種植葡萄 圖片作者提供

池塘養殖南美白對蝦、臺面種植桃樹 圖片作者提供

通過科技人員的示范、培訓、指導一體化的運行機制,貧困地區農民掌握了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依靠自我力量解決溫飽,成為了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條新路子。

科技引領,向荒灘鹽堿地要糧食,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工程,更是一項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的利國利民的工程,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劉雅丹 研究員 中國水產學會原秘書長助理、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科學性審核:代國慶 中國藻業協會秘書長

編輯:張夢凡

來源: 光明三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