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用“吹牛皮”來形容說大話,

那真是既形象又生動。

不過您是否產生過疑惑,

為何不用吹羊皮或者吹豬皮來形容呢?

這是羊皮筏子,黃河上一種極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古老交通工具,特點有吃水淺,不怕擱淺觸礁,操縱靈活方便。

啥?羊皮筏子?筏子倒是能夠看出來,不過要說木框下扎的是羊皮,確實讓人難以信服,說豬皮還差不多

說豬皮不外乎其鼓鼓的外形,不過事實上皮筏主要在黃河中上游的甘肅、青海和寧夏等地區使用,使用者多為回民。那里以畜牧業為主,尤以牛、羊居多,而少有豬(回民認為豬是骯臟之物,所以不食豬肉,也不會去飼養)。

這些地方由于地形復雜的崇山峻嶺,牛羊成群,這也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羊皮筏子的制作工藝

羊皮筏子之所以呈現出鼓鼓的外形,就不得不說它的制作工藝了。羊皮筏子的制作工藝可不簡單,當地人還為此編了順口溜。

羊皮筏子制作的順口溜

宰死一只羊,剝下一張皮,

捂掉一身毛,刷上一層油,

曝曬一個月,吹上一口氣,

綁成一排排,可賽洋軍艦,

漂它幾十年,逍遙似神仙。

制作時需從羊的頸部開口,慢慢地將整張皮翻剝下來,這個過程稱作“渾脫”,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翻剝過程中不能劃破皮囊。經過處理后,再往里面吹滿氣,接著灌入胡麻油、食鹽和水,然后把皮囊的頭尾和四肢扎緊,晾曬,把經過晾曬的皮囊依次扎在方型的木框子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

現在您該知道,

羊皮筏子鼓鼓的原因了?

里面吹滿了空氣,目的就像救生圈一樣增加浮力。在沒有打氣筒的年代,全憑借嘴吹氣,一般羊皮胎需吹60-70次,頗費氣力。

故事說到這里,您肯定要問我了,講了半天都是羊皮筏子,那和吹牛皮有啥關系呢?

據說那會兒有個人,說他自己不僅可以把羊皮筏子吹起來,而且還能夠把牛皮筏子吹起來,后來有人真的將牛皮拿過去給他吹,因為牛皮實在是太大,而且又硬又厚,怎么吹也吹不起來,后來人們就用吹牛皮來形容愛說大話的人。

制作牛皮筏時不必充氣,而是填充以羊毛之類重量較輕的貨物,如果沒有這類貨物的話,就會填充干草,所以牛皮筏子也被稱為“草筏”。

來源: 中國航海博物館